奇迹小说

在马丁·路德故乡的追思(1)

书名:历史的隐秘角落本章字数:2796

一个身着黑色长袍的人,正在往教堂的木质大门上张贴拉丁文告示。教堂门口渐渐聚集了一群围观的人,这位黑袍修道士开始用萨克森口音的德语,慷慨激昂地向读不懂拉丁文的德国同胞讲解起告示上的内容。

整整五百年后,这个世界已经被那张告示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在一个阳光纯净的秋日正午,我和朋友们驱车来到德国小城维滕贝格,找到那座巍峨的教堂——诸圣堂,发现原来张贴告示的木门早已在战火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两扇青铜大门,门上雕铸着那张告示的文字。这篇青铜铭文,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人,宣告了曾经书写、张贴出它的那个人的不朽。

这张告示的原标题是《关于赎罪券的意义及效果的见解》,后来被人简称为《九十五条论纲》,他的作者是德国人马丁·路德,一位基督教神学家和修道士,他在1517年10月31日,将反对赎罪券的辩论提纲张贴在维滕贝格的诸圣堂大门上,希望将赎罪券的神学意义提出来与教会人士讨论。这张告示引起欧洲极大的轰动,从此引发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也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促成了新教的诞生。

赎罪券是什么?

如果你在五百年前欧洲城镇的大街上走,会遇上推销赎罪券的天主教士们游行,且口里念念有词地唱着:银币叮当落柜响,灵魂应声进天堂。教士推销员还会拉住你说:“朋友,多买赎罪券不仅可以预先豁免自己今后犯的罪行,而且还可以替已死的亲人赎罪,好让死者的灵魂尽快脱离炼狱,升入天堂。比如,你的亲人要是生前干过挖绝户坟、踹寡妇门这样的坏事,那他这会儿肯定在炼狱里被烧得嗷嗷叫,你能忍心让他一直叫下去吗?去吧,赶紧给你的亲人买张赎罪券,当成机票让他直飞天堂吧!”在当时欧洲的基督教社会人群中,赎罪券成了罪犯的良心赦免证。

在基督教世界定于一尊的堂堂罗马天主教廷,为什么竟然用这么难看的吃相捞钱呢?

原因是,当时在任的教皇利奥十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位大金主。他几乎拿了无量的金钱去赞助文艺事业。看看与他有过交集的艺术家:这位对人文艺术非常痴迷的教皇,邀请过老年的达·芬奇到罗马当座上宾;他让米开朗琪罗为其家族——美第奇家族的墓穴制作雕像,从而诞生出了不朽的大师作品《昼》《夜》《晨》《暮》;他与拉斐尔的关系更加密切,将其视为亲密的朋友,并要求拉斐尔为他的梵蒂冈办公室作壁画,还特意赐给他一顶红衣主教的小红帽。文艺复兴的天空中最亮的三颗巨星,都曾在这位教皇的眼前一一闪耀过。在利奥十世疯狂烧钱下,罗马再度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

为了赞助伟大的文艺复兴,这位花钱如流水的教皇,他一个人就花光了三代教皇的钱:一是前任教皇留下的巨大财产,二是他在任时罗马教廷的收入,三是将来要为他清偿债务的新教皇的收入。教廷的财务陷入了枯竭,但为了继续完成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他还得大量烧银子,因此就有了向全欧洲基督徒推销赎罪券的招数。结果导致北方的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大门上张贴出神学辩论提纲,进而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宗教改革。

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疯狂烧钱,在德意志引燃了一场宗教改革的大火。我眼里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这两场伟大运动之间,暗中存在着某种稀奇古怪的关系。你看,历史就是这么狗血淋漓八卦。

路德在维滕贝格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后,成了大学教授。除了教书以外,他还是当地的修士,在当地的教堂里面主礼,甚至要帮忙调解当地人的纠纷,忙得不可开交。

当维滕贝格附近的一些人来找路德行告解时,路德告诉他们,需要悔改才能得到主的赦免;当有人拿出在外地买回来的赎罪券炫耀时,路德愤怒了,他拒绝为他们做赦罪祷告。

为什么当时作为普通神职人员的路德,会有这匹夫一怒呢?

路德认为,人只要虔诚信仰上帝,因信称义,不需要教会当中间人搞什么神神道道的仪式勾当,死后这人的灵魂就可得救。他还主张从头到脚改良腐败的教会,建立廉俭教会。路德曾经被当地修会派去过罗马,他震惊于罗马教会的骄奢淫逸、道德败坏。他后来将反对赎罪券、改革教会的主张,写在告示《九十五条论纲》中,从而招致教皇利奥十世的指责。教皇指责路德为异端,将他比喻成“擅闯上帝葡萄园的野猪”,接着颁布最严厉的判处——破门律,即革除路德的教籍。最终却使统一于罗马教廷一尊的西方教会轰然解体,引发了欧洲绵延上百年之久、极其惨烈的宗教战争。

我以为,将普通修道士马丁·路德的生平与教皇利奥十世的生平对比着看,可以提供一个解读时代风云突变的角度。

利奥十世,是一个典型的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人,从小到大都是幸运儿。他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显赫的美第奇家族之子,童年时代受过很好的教育,8岁就成为大主教,14岁时因为姐姐嫁给了教皇英诺森八世的儿子,他也被升为枢机主教,38岁时被选为教皇。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摇篮和中心,而美第奇家族又是这个摇篮最大的金主,利奥从小生长在宫廷,所以养成了对人文艺术的热爱,他尤其爱好音乐、诗文和戏剧,对任何学者都有求必应,他常随身带着一个红色丝绒袋,里面装满了钱币,随时准备分赠给有所求的人文艺术学者。他身边甚至还有乐队,随时待命表演,他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却不知道如何去应付他的时代。传说,利奥被选为教皇后,曾对他的弟弟说:“主既然给我教皇的职位,就让我好好地享用它吧。”

这位艺术品位极高、私德亦无大碍的教皇,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站在了人类历史前进方向的对立面,一个重要原因,即那些站在世界之巅的肉食者与芸芸众生,分别身处于两个不同的平行宇宙中。因此,他们对众生所受的苦难,怎么会感同身受呢?这些生而高贵者对底层人民最有善意的慰问,也只能是一句:何不食肉糜?

出身于贫苦农家的马丁·路德,走的是一条与利奥十世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早年的路德,为了解决上学的经济窘况,和其他上学的孩子们组建了一个唱诗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时候,让主人们边享用丰盛晚餐,边聆听孩童唱诗班唱圣诗。主人用过餐后,可食用主人们吃剩的菜肴,运气好的话还能拿到一些小费。后来路德的父亲靠着个人的努力成了“小矿主”,但备尝艰辛的路德却终身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

朴素真诚的人类良知,多隐藏在鹑衣粗服之下,而罕见于锦衣华服之中。

在这里,我拿宗教改革刚开场时的两位主角的身世做了一个对比,并未打算对这场运动做出全面的叙述。根据孔乙己的学问,光是茴香豆的一个“茴”字就有四种写法,宗教改革这颗德国茴香豆的写法,那学问多了去了,我们就此打住吧。

关于马丁·路德与罗马教会之间的恩怨,还有一个小插曲。那是利奥十世死后第六年,神圣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雇佣军进犯罗马,打进了梵蒂冈。历代教皇的坟墓都遭到了亵渎,他们的尸体被德意志士兵从棺材里面拉出来乱扔,这些已逝教皇中,马丁·路德的对手——利奥十世的尸体被侮辱,是大概率的事情。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些朗斯克纳长枪兵——路德派的坚定支持者,在大师拉菲尔精美壁画装饰的梵蒂冈宫殿里,用长矛在墙上重重刻下了路德的名字,以示对罗马教皇的蔑视。这时的路德,已经成了宗教改革运动中一呼百诺的领袖,基督教世界的一代宗师,这可真是风水轮流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