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光绪皇帝要求群臣读的是部什么书?(1)

书名: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本章字数:2891

有清二百余年,

皇上连下御旨要求臣子读一本书,除了雍正的《大义觉迷录》,

怕是只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得到了这份殊荣。

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百日维新期间,孙家鼐上《请饬刷印〈校邠庐抗议〉颁行疏》,建议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刷印一二千部,发给群臣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疏文如下:

窃臣近日恭读诏书,力求振作,海内臣庶,莫不欢欣鼓舞,相望治安。顾今日时势,譬如人患痿痹而又虚弱,医病者必审其周身脉络,何者宜攻,何者宜补,次第施治,自能日起有功,若急求愈病,药饵杂投,病未去而元气伤,非医之良者也。臣昔侍从书斋,曾以原任詹事府中允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一书进呈,又以安徽青阳县知县汤寿潜《危言》进呈,又以候选道郑观应《盛世危言》进呈,其书皆主变法,臣亦欲皇上留心阅看,采择施行。岁月蹉跎,延至今日,事变愈急,补救益难,然即今为之,犹愈于不为也。

臣观冯桂芬、汤寿潜、郑观应三人之书,以冯桂芬《抗议》为精密,然其中有不可行者,其书板在天津广仁堂,拟请饬下直隶总督刷印一二千部,交军机处,再请皇上发交部院卿寺堂司各官,发到后,限十日,令堂司各官,将其书中某条可行,某条不可行,一一签出,或各注简明论说,由各堂官送还军机处,择其签出可行之多者,由军机大臣进呈御览,请旨施行。如此,则变法宜民,出于公论,庶几人情大顺,下令如流水之源也。且堂司各官签出论说,皇上亦可借以考其人之识见,尤为观人之一法,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这个孙家鼐固非等闲之辈,此人为咸丰九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后累迁内阁学士,历任工部侍郎,署礼部、吏部、刑部、户部尚书。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五日,他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执掌京师大学堂,为首任管理学务大臣。他是帝党的核心人物,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朝议主战,他力谏“衅不可启”,主张忍让屈和,尤不希望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甲午失败,朝野震动,他的思想随之一变,对朝廷的腐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非变法不足以自强。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在京创立强学会,他“尝为代备馆舍,以供栖止,且列名北京强学会”。不久,御使杨崇伊秉承李鸿章的意旨弹劾强学会,认为其“私立会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强学会遂遭清廷封禁。而孙家鼐“力言其诬,且谓事实有益”,将强学会改名官书局并主其事。他屡向光绪帝推荐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汤寿潜的《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都是主张变法图强的书,他不仅希望皇上能“留心阅看,采择施行”,更建议皇上将《校邠庐抗议》发给群臣讨论。

光绪皇帝很重视他的意见,当天就发出上谕:

谕内阁:孙家鼐奏,敬陈管见一折,据称原任詹事府中允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一书,最为精密,其书板在天津广仁堂,请饬刷印颁行等语。着荣禄迅即饬令刷印一千部,剋日送交军机处,毋稍迟延。

六月初六,光绪皇帝再次就此事发出上谕:

谕内阁:前据孙家鼐奏,请将冯桂芬所著《校邠庐抗议》一书,刷印发交部院等衙门签议,尝经谕令荣禄迅速刷印,兹据军机大臣将应行颁发各衙门及拟定数目,开单呈览,即著按照单开,俟书到后,颁发各衙门,悉心核看,逐条签出,各注简明论说,分别可行、不可行,限十日内咨送军机处,汇核进呈,以备采择。

六月十四日,《校邠庐抗议》发至各衙门加签。

光绪皇帝何以如此重视《校邠庐抗议》这部书和孙家鼐的建议呢?有清二百余年,皇上连下御旨要求臣子读一本书,除了雍正的《大义觉迷录》,怕是只有冯桂芬的这部《校邠庐抗议》得到了这份殊荣。更何况,《大义觉迷录》是皇帝自己编著的,而《校邠庐抗议》却是臣子所著。可以想到的理由,除了孙家鼐在奏折中提到的三条,即推动变法、广开言路、考察官员,很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名气太大了。其实,在孙家鼐之前,光绪皇帝的另一位老师翁同龢已经向他推荐过这部书。他在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初四的日记中曾记此事:

初四日早阴午晴,……看《抗议》,昨言此书最切时宜,可择数篇,另为一帙。今日上挑六篇,装订一册,题签交看,足征留意讲求,可喜!

可见,在孙家鼐奏请刷印此书、交群臣讨论之前,光绪皇帝对冯桂芬的这部书已不陌生,甚至颇有好感,所以才选出六篇,单独装订成册,请翁先生过目。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究竟选了哪六篇,但由此可以体会他对此书的重视程度。其实,早在皇帝看中此书之前,也即在它的传抄阶段,一些地方大员和知识精英就对此书多有赞许,评价极高。此书虽说完成于咸丰十一年,却不妨看作是他多半生的积累。冯桂芬是苏州府吴县人,生于嘉庆十四年,字林一,号景亭,晚号怀叟。年轻时,他也曾奔走于科举之途,以博取功名仕进,却又不甘于此,总想着能在经世致用上有所作为。他既以“景亭”为号,“林一”为字,其中便寓意着他对顾炎武道德学问的景仰。他十八岁院试中秀才,二十三岁乡试中举,三十一岁会试高中榜眼,赐进士及第,用十三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然而,进士及第的冯桂芬似乎并没有看到实现其远大抱负的机会。尽管得到了令人羡慕的翰林院编修的职位,但这毕竟是个闲职,礼遇虽优却并无事权。在京十年,除了到广西做过半年主考官,他并未得到更多有所作为的机会。这对于想做事的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他又不善交际,疏于走动,也就更少了为国事贡献其才华的可能。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驾崩,其子奕詝继承皇位,改第二年为咸丰元年。新皇帝总要有点儿新气象,何况鸦片战争后内外危机四伏,于是咸丰帝诏告内外大臣各举贤才。当朝大学士潘世恩举荐了林则徐、姚莹、邵懿辰与冯桂芬。潘是咸丰皇帝的师傅,地位显赫,得其力荐,冯桂芬正可在仕途上一展抱负。不幸的是,这一年的七月二十四日,其父冯智懋去世,按规制,他必须回籍守制,眼看着失去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离开京城,回到故乡苏州,反而找到了更加广阔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守制期间,两江总督陆建瀛在朝廷支持下大力整顿淮南盐务,邀他一同纂修《两淮盐法志》。这段经历让他比较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盐政的历史和现状,对淮盐的弊端感受尤为深刻。日后他作《校邠庐抗议》,其中有一篇《利淮盐议》,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就在他守制期限将满的时候,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发生了。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屡挫清军,迅速占领金陵。长江下游一带,尤其是作为江苏首府的苏州,遂成为抵抗太平军的前线。咸丰三年春,冯桂芬正准备赴京供职,江苏巡抚许乃钊代传圣旨,要他在籍参与劝捐、团练,不必到京城来了。

这道圣旨不仅改变了冯桂芬的行程,也改变了他的政治命运。他恪尽职守,特别是在剿灭上海小刀会的过程中,募捐、筹饷、募勇、筹办军火有功,被赏五品顶戴,以中允即补。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并上奏朝廷,为他请求奖叙,但他致信吉尔杭阿,申诉其有“不可叙者五,不愿叙者二”,尤其是劝捐、团练。他说:“将叙劝捐邪?凡在邻里乡党,罔非兄弟甥舅,减彼之财,增己之秩,于情安乎?其不可一也。将叙团练邪?敝郡风气柔弱,习与性成,某等奉诏以来,三年于兹,虽备用其训练申警之方,汔未改其荼靡隋窳之习,万一有警,断不足恃,不遑引咎,讵敢计功?其不可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