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五、与杜甫他们的大雁塔对话(1)

书名:寻找中国之美:少年西安行本章字数:2956

先生说

西安除了兵马俑,第二重要的地点就是大雁塔。兵马俑代表了秦文明。我们曾说过到西安可以看哪几个时代?周、秦、汉、唐。周没有建筑可看了,已经看不到实物了。看一个时代除了文献,最重要的就是实物。兵马俑就是实物,是秦时代留下来的文明的碎片,以我们能看到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文明的碎片。秦文明就是通过兵马俑,或者说一片一片的碎陶片被我们看见的,我们可以把碎陶片重新组装起来,将其变成一个一个或站或跪的兵马俑。今天,我们到了大雁塔下,就算看见唐文明的实物了。周、秦、汉、唐,汉能看见地下挖出来的砖头。瓦片和砖头比较容易保存,秦砖汉瓦,或者秦瓦汉砖。汉砖上的画代表了一个古老民族在审美上的突破,它们比较粗糙,也可以说是粗犷,却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气势,那是大汉民族最初展示出来的一种风格。

再来看唐文明,唐帝国延绵将近三百年,如果要在一个建筑物上寻找唐文明,首选就是大雁塔。我们平时遇到的唐文明,主要是唐诗、唐文,还有唐代的书法,也许还有敦煌莫高窟。“唐宋八大家”包括唐代的两位大家——韩愈和柳宗元。韩愈又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有人曾经说“杜诗颜字韩文”可以代表唐代的审美典范。“杜诗颜字韩文”说的就是杜甫的诗、颜真卿的字、韩愈的文章。之前我们在华清宫看到了颜真卿写的“骊山”两个字,国人练颜体书法比较多。为什么是“杜诗颜字韩文”?最主要的是它们代表了一种可以学习和仿效的规范、标准。为什么不是“李诗”,不是“柳字”,更不是龙飞凤舞的怀素、张旭的字?柳公权的字当然也可以作为标准,但在柳公权和颜真卿之间,人们更多地偏向颜真卿浑厚刚健的字。早在宋代,苏东坡就已有此洞见。他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说: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天马行空的李白不可学,他的诗仿佛神龙见首不见尾,而杜甫的诗却“有法可寻”,是可以学习的。当然,杜甫自身的标准很高,同样难以企及。钱穆说:“看树林,一眼看来是树林。只有跑到远处,才看出林中那一棵高的来。”杜甫生前并不知道自己是树林中最高的那棵树,也就是说,他并不将自己看作是伟大人物。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人都会写诗,而且写得很好。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岑参、杜甫、高适、储光羲、薛据一行到了大雁塔,五人在这里开了一个小小的诗会,每个人都写了一首关于大雁塔的诗。当时的人会不会认为杜甫写得最好呢?不一定。今天的人或许不太知道储光羲,但在当时储光羲也是个大诗人。同样是写大雁塔,我们现在认为杜甫写得最好,当时的人未必这样认为,杜甫也未必这么认为,不是杜甫刻意谦虚,而是他从不这样高看自己,因此他活得如此坦然、如此坦荡。如果一个人总是活在要成为第一名的心结里面,他一定不会幸福。杜甫没有这种心结,他的诗写得非常自然,顺其自然地写。他一生写下的诗,在后人看来恰好是唐代最好的诗作之一。

是不是钟声响了?

刚才我讲到“杜诗颜字韩文”被挑出来作为标准,代表了诗歌、书法、文章的标准,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最能代表唐文明的就是“杜诗颜字韩文大雁塔”。在“杜诗颜字韩文”之外,唐文明中可以在地面上看到的实物,或者说大唐帝国三百来年留下来的还有大雁塔和小雁塔。

唐朝灭亡时,长安城被毁,不知道大雁塔、小雁塔为什么保存下来了?大雁塔比小雁塔更宏大,知名度更高。接下来我们会去看小雁塔,你们比较一下,想一想为什么大雁塔的名声会遮盖小雁塔。经历了多少地震、战争,大雁塔在一千多年的时光中保存下来了,虽然也经过历代的整修,但大致上还有唐代的样子,不是完全重建的。

很幸运,我们可以到大雁塔来亲近唐文明。今天如果想重建这样一座塔,建起来一定会是另一个样子,只要看看西湖新建的雷峰塔就知道了。一代自有一代之文明,不仅体现在精神层面上,也体现在物质层面上,建筑物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大雁塔凌空有六十四米高,有人说那是“盛唐的高度”。大雁塔的存在,让我们来西安时,还有机会看见唐代人留下的痕迹,因此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如果你来西安,没看到大雁塔,甚至可以说你没有来过西安。

对唐代人来说,大雁塔也是一个象征,新进士会在大雁塔的砖上留下自己的姓名。白居易二十八岁中进士时,曾在这里留名,还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雁塔题名”为后世所效仿,叶圣陶先生来时就看到过许多明清两朝举人的题名碑。

因为下雨,我们找到了这个亭子。也可以说,这个亭子是老天爷帮我们选的,选得好,离大雁塔很近,空气又好,而且一直有风铃陪着我们,我想今天风铃会出现在好多同学笔下。也许这风铃唐代就有了,今天离我们又这样近。我去过北岳恒山,印象最深的就是悬空寺的风铃,只要有一点风,风铃就会一直发出悦耳的声音,一直陪伴我。

我们这堂课以大雁塔为中心,是与大雁塔对话。与大雁塔的对话当然要从杜甫他们开始,一直穿越到今天这个时代。我想大雁塔至少串起了三样东西:第一,大雁塔串起一千多年的时间线,只要这座塔屹立在这里,一千多年就被串起来了。第二,大雁塔串起从唐到现在一千多年来的人。第一条线是时间的线,第二条线是人的线。人是哪些人呢?除了玄奘,我们刚才讲过哪些唐代诗人?杜甫、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这五位在这里开过大雁塔诗会的诗人。然后到白话文的时代,写过大雁塔的诗人有德国留学回来的诗人冯至,他写过一首《登大雁塔》。离我们更近的洛夫、杨炼,还有韩东、于坚,这些诗人都写过大雁塔,一下子就让我们从唐代回到了当代。

第三条线你们觉得是什么线?这个问题留给你们,你们可以想一想还可以拿大雁塔串起一条什么线来?

你们的答案,跟我想的有点接近了。现在要找到一个更具概括力的词,而且是我们这节课的中心,我会选“母语”这个词,第三条线就是母语的线。杜甫那个时代流行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古体诗或格律诗,冯至、洛夫、杨炼、韩东、于坚用的是白话,无论是古体诗、格律诗,还是白话诗,用的都是母语。诗人们要串起一条母语的线,用什么来串?用大雁塔。大雁塔就成了一根针,这么粗的大雁塔转眼变成了一根这么粗的针,它要串起一千多年的母语这条线。很好,这表明你们已经学会很好地用母语去表达了——“用大雁塔这根针把天空缝起来”。没缝好时下了点雨,缝好了就没雨了。也许现在我们正在慢慢地把天空缝起来。

母语这条线是最重要的一条线,我们先把这些诗都读一遍,其他几条线会合并在这条线里。最后带出你们已经提出来的文明这条线,我事先没有打算专门提出这条线来。文明这条线更具有概括性,时间、人、母语,最后都放在文明这条线里来做总结。“文明”这个词更大,不仅包含了文化的、精神的,还可以涵盖建筑、雕塑这些可以触摸的实物,哪怕是吃饭的碗也可以被涵盖。我们眼前的这个大雁塔太重要了,它可以起到一根针的作用,把什么东西都串在一起。

现在我们先来读杜甫的一首诗。在杜甫的时代,人们更习惯叫大雁塔为慈恩寺塔,尽管大雁塔这个名字在唐代就已经有了。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唐】杜甫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