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宋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书名: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本章字数:2110

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儒学的复兴时期,实现了学术思想的又一次繁荣,以后的元、明、清三代学术都可看作宋代学术的继续发展。在对古代儒家经典的探索过程中,宋代文人形成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学风,是为宋学。汉代儒生治经重章句训诂,从细微处入手,达到通经的目的,这种学风从汉代一直沿袭到唐代。至宋代,义理之学取代了汉代的章句之学,学人从宏观方面着眼,通过探求经的要旨、大义、义理之所在,进而理解经的含意,达到通经的目的,从而开创了学术探索的新局面。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总结说:“宋学是作为汉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它乃是汉学所引起的一种反动。”他精辟地指出了宋学与前代学术的不同。

宋学的产生和演变,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也受到其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的深刻影响。唐宋之际,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时期,农业、手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在土地所有制当中,经济因素逐渐增多,政治特权因素地位下降,私有个体经济的发展也有了较大的空间和自由。经济领域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土地占有制度和租佃契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显著缓和;士族门阀的势力消失殆尽,庶族地主上升,统治集团内部各阶层的关系也有所调整。这些因素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竞争,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促使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发生变化。人们个体自由意识加强,思想上受到的束缚相对减轻,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口,为新思想、新学风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宋王朝建立后,为避免分裂割据、篡位夺权的局面再现,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终宋三百年“右文”的政治取向。为重振唐末五代以来被严重破坏的纲常伦理,统治阶层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力求创造一种新学说,使之更加富于思辨色彩,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以稳固新的统治秩序,这实际上也是宋学产生、发展的动因之一。强烈的经世取向促使儒学向通经致用转变,成为宋学的重要特色,也是其得以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在宋学的创始、发展阶段,宋儒坚持把学术探索应用于社会实践,努力实现“内圣外王之道”,涌现出诸多流派,使得宋代学术异彩纷呈,成为继先秦哲学以后的又一高峰。南宋以后,学术与实践之间日益脱节,宋学也就逐步衰落,沦为“道德性命”的空谈。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于社会科学的进步有着深刻的影响,这已是学界所公认的不刊之论。两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高峰,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这不能不对宋代学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举例言之,“明于庶物”,也就是对自然世界进行观察研究,是二程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从“天地变化”“名山大川何以能兴云致雨”到“钻木取火”“陨霜不杀叶”的原理,二程都有所论述。从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分析中,二程提出“一物须有一理”的命题,并得出“万物皆有理”的结论,于是“理”就游离出来,成了千差万别的万物的共性。以此为基础,再吸收佛教华严宗的“理事说”,他们提出“天下只有一个理”的命题,“理”就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时空限制而永恒存在的精神本体,即“天理”。由此可知,二程构筑的“理本论”体系,正是从研究自然现象开始的,自然科学对于宋学的影响也通过这一事例得以显现。实际上,宋代许多著名哲学家如邵雍、张载、朱熹等,都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这种现象反映了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大为兴盛,隐然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家思想鼎足而立,并在长期的互相争斗过程中呈现出渐趋融合之势,奠定了此后中国哲学思想领域以儒家为主体,出入佛老的格局。晚唐五代以降,儒家学者为重振儒家学说,挽回其逐渐落后于佛老的颓势,致力于援佛、道入儒的工作,其结果就是三教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至宋终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是宋代学术的思想渊源,宋代理学的先驱之一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中总结程颢的学术:“先生为学,……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清晰地指出程颢的学术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产物。出入佛老、返诸六经,这实际上也是诸多宋代哲学家共同的求学之路。宋儒于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原则坚守不变,又在义理和心性修养方面摄取了佛道两家的一些学说,弥补了自身在抽象思辨和逻辑推理方面的不足,参考释老两家的哲学命题和范畴,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起,儒家学说便奠定了其独尊的地位,此后儒者解经,特重章句训诂,而于经之要旨则墨守师说,不能有所发明。这种故步自封的做法限制了学术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汉学逐渐丧失了生命力。自中唐起,个别学者对经义本身提出疑问,渐开疑经之风,至宋仁宗时,终于形成一股疑古思潮,学者破陈除旧,不再迷信古代经典,而是以怀疑的观点对前人之说加以审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摆脱章句之学的束缚,注重经学义理,争立新说,范仲淹、欧阳修、宋初三先生等人成为这场风潮中的先行者。南宋陆游关注到庆历前后学风的改变,“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这种反对泥古、立意创新的新学风体现了宋学的风骨,成为新儒学兴起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