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苏母赐教

书名:苏轼传本章字数:1968

在苏轼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教育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出身于眉山名门望族,“其先武昌人,唐广明中讳琦者从僖宗入蜀,遂家于眉州”,后来成为新兴的科宦之家。程夫人之祖父程仁霸,曾摄录事参军;程夫人之父程文应,为大理寺丞;程夫人之兄程浚,与苏涣同举进士;程夫人之侄程之才、程之元、程之邵,都仕宦有声。

程夫人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是苏氏家族见诸记载的第一位知书达理的才女,“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在教育苏轼、苏辙两兄弟做人做事方面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对苏轼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有关这位母亲的教子方法,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

因为苏洵长期在外游历,教育儿子、辅导儿子的重任就落在了程夫人身上。苏轼十岁那年,程夫人辅导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东汉著名的清节之士。当时冀州大饥,盗贼四起,官吏却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巧取豪夺。朝廷派范滂去查处贪官。两年后,范滂因政绩卓著,被任命为光禄勋主事。汉灵帝建宁二年,宦官专权,大诛党人。作为清流派人物的范滂早已罢官在家。当时督邮吴导奉诏索拿范滂,来到汝南,竟伏床大哭。范滂知道吴导是为自己而来,遂投案。临行前,与老母诀别,希望母亲不要过分悲伤。范母坚强地安慰儿子:“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范母如此胸襟,范滂如此从容,千载流芳。程夫人读到这里,慨叹再三。苏轼不解其中缘由,痴痴地问母亲:“如果长大了我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您赞许吗?”母亲告诉苏轼:“你能成为范滂,难道我就不可以成为范滂的母亲吗?”苏轼从小立志学习范滂之忠诚坦荡、大义凛然,母亲高兴地夸奖儿子:“吾有子矣!”少年时代母亲所给予的这种名节教育,在苏轼的心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可以从苏轼一生“微官敢有济时心”的伟大抱负和“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的人生实践中看到母亲程夫人的教育之果。

苏家在程夫人的经营下,经济条件大为改善,在眉山纱縠行老宅添置了几亩地,建造了一处环境幽雅的五亩庭院,院子里种满了竹子、柏树以及各种花草,风景宜人,引得鸟雀频频光顾。程夫人要求家中小孩、仆人等不许猎杀雀鸟,雀鸟也就不避人群,将巢筑在很低的树枝上,幼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人们俯下身子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当中有一种名叫桐花凤的鸟,在梧桐树开花的时节,栖息于园中杂树间。桐花凤的羽毛红绿相间,分外漂亮。苏轼在诗中写道: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家有五亩园,么凤集桐花。是时乌与鹊,巢可俯拏。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里人惊瑞异,野老笑而嗟。云此方乳哺,甚畏鸢与蛇。手足之所及,二物不敢加。主人若可信,众鸟不我遐。

这段往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害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鹊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苛政猛于虎,信哉!

“不忮之诚,信于异类”,道出了苏家的家风。这种万物平等、热爱众生、不杀生灵的家庭教育观念,对苏轼的人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苏轼的童年及青年时期,还有两件事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东坡志林》所记:

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之纱縠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以乌木板。先夫人急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夫人之侄之问者闻之,欲发焉。会吾迁居,之问遂僦此宅,掘丈余,不见瓮所在。其后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丈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某疑是古人藏丹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某愧而止。

这段故事有几分神异。前半段讲述的是苏轼眉山纱縠行老宅发生的事,后半段讲述的是苏轼在凤翔府为官时在其住处庭院中发生的事。但苏轼所记,当是亲身经历,不会杜撰。它的核心思想,是苏轼从小受母亲的教育,不贪恋钱财,尤其是来历不明、来历不正的钱财,这在后来的《赤壁赋》中表露得十分清楚:“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从小所受的财富观教育,成为他一生行为做事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所以,一生正气的苏轼才有“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经典概括。

为了培养苏轼兄弟吃苦耐劳的精神,程夫人于苏轼兄弟二人准备迎考时让他们“日享三白”: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这种历练,为兄弟二人日后经受贬谪生涯的考验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到了岭南,自然条件的艰苦非常人所能忍受,若没有少年时期的磨炼,肯定难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