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蜀中拜谒(1)

书名:苏轼传本章字数:1850

苏轼的父亲苏洵虽然自己科试之路坎坷不幸,但他多年在外的交游经验让他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想让家中两个羽翼日渐丰满的儿子重蹈自己的故辙,就必须带他们尽快走出家乡眉山,到成都、京城等文化大都去拜谒名流,拓展影响。

苏洵的正确抉择,加上当朝仁宗的开明以及一大批求贤若渴的社会贤达的奖掖推举,让刻苦努力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如虎添翼,一举称雄嘉祐二年科场。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苏轼兄弟闪亮京城的时候,远在家乡的苏母程夫人积劳成疾,溘然长逝。苏洵悲痛欲绝,对仕路彻底失望。但梅尧臣给苏洵寄诗中的“家有雏凤凰”一句,惊醒了伤痛中的苏洵。苏洵安顿完夫人的后事,苏轼、苏辙也为母亲守孝期满,父子三人做出了人生重大的抉择,决定举家迁往京城,一家人从此不再分离。

苏洵虽然科场命运欠佳,屡受打击,但多年的游历,特别是到京城的经历,让他大开眼界,也结识了不少知名的士大夫。同时,对如何培养两个渐长的儿子更有办法和信心。

比如,当苏洵发现苏轼与弟弟苏辙掌握对偶、声律学有余力时,就及时调整策略,让兄弟俩学写古文,以孟子、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为范例。因为这些古文有深厚的根底,学习它们,不仅仅是应付当下的考试,更重要的是要养成朴实的文风和开阔的思维。这一决策,让苏轼兄弟别开生面,如虎添翼。

至和元年,张方平出任益州太守。治蜀期间,他很注意访求人才。有人告诉他,眉山处士苏洵便是人才。张方平对真正的人才分外看重,表示愿意与苏洵相会。苏洵得到此消息后,也很高兴,他抓住机会,给张方平写了第一封信:

洵有二子轼、辙,龆龀授经,不知他习,进趋拜跪,仪状甚野,而独于文字中有可观者。始学声律,既成,以为不足尽力于其间,读《孟》、韩文,一见以为可作。引笔书纸,日数千言,坌然溢出,若有所相。年少狂勇,未尝更变,以为天子之爵禄可以攫取。闻京师多贤士大夫,欲往从之游,因以举进士。洵今年几五十,以懒钝废于世,誓将绝进取之意。惟此二子,不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今年三月,将与之如京师。

从苏洵的介绍可以知道,苏轼、苏辙从龆龀开始,就学习经书,后又学习声律,再后来是读《孟子》、韩愈文,取法乎上,现在学已成,笔泉喷涌,一日可达数千言。为父的不希望两个儿子像自己那样湮没无闻,希望他们能到京城结识名流,举进士。

苏洵的想法当然是很正确的,因为眉山是小地方,又偏于西南,远离京城,虽然苏洵自己已经饱学,但毕竟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要让两个儿子走向广阔的人生舞台,苏洵意识到必须走出眉山,离开蜀地,来到当时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汴京,结交政治与文化名流,快速拓展影响。

基于这样的认识,至和二年,苏洵带着苏轼到成都拜谒张方平。张方平很赏识苏洵,欲推举他为成都学官。但苏洵对此不满意。

嘉祐元年春,苏洵携二子拜访雅州知州雷简夫。官职不高的雷简夫慧眼识苏洵,盛称苏洵有王佐之才,撰书大力推荐给当朝名臣欧阳修、韩琦和张方平,并在推荐信中称苏洵为天下奇才,将苏洵视为当代的司马迁。在给欧阳修的信中,雷简夫直言不讳,言辞激动恳切,以致有一种催逼在里面:“起洵于贫贱之中,简夫不能也,然责之亦不在简夫也。若知洵不以告于人,则简夫为有罪矣。用是不敢固其初心,敢以洵闻左右。恭惟执事职在翰林,以文章忠义为天下师,洵之穷达,宜在执事。向者洵与执事不相闻,则天下不以是责执事,今也读简夫之书,既达于前,而洵又将东见执事于京师,今而后,天下将以洵累执事矣。”雷简夫真是一位心直口快、古道热肠、惜才爱才的官员。这封信说得很直白。雷简夫坦言自己没有能力让苏洵崛起于寒微,但他有责任举荐苏洵。如果他发现了苏洵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而不去举荐,那他是有罪过的。现在推荐给了“以文章忠义为天下师”的欧阳修,而且苏洵马上还将到京城来拜访欧阳修,如果还不能让苏洵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有的职位,发挥应有的作用,那责任就不在我雷简夫,而是你欧阳修了。

有意思的是,雷简夫也是仁宗从草野中纳荐出仕的:“仁宗以西戎方炽,叹人才之乏,凡有一介之善,必收录之。杜丞相衍经抚关中,荐长安布衣雷简夫才器可任,遽命赐对于便殿。简夫辩给,善敷奏,条列西事甚详,仁宗嘉之,即降旨中书,令依真宗召种放事。是时吕许公当国,为上言曰:‘臣观士大夫有口才者,未必有实效,今遽爵之以美官,异时用有不周,即难于进退,莫若且除一官,徐观其能,果可用,迁擢未晚。’仁宗以为然,遂除耀州幕官。”同有草野经历的雷简夫对尚处在草野的苏洵渴望进达的心情是十分了解的,也是十分同情的,因而,施以援手也最为积极、直率和执着。

除推荐给欧阳修外,雷简夫也向韩琦和张方平推荐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