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悲喜两重(2)

书名:苏轼传本章字数:1947

在《苏主簿洵挽歌》中,欧阳修描写了当时京城哀悼苏洵的盛大场面并对苏洵的道德文章予以礼赞,同时,对皇帝和名要重臣未能接见和奖掖重用苏洵表示叹惋:

布衣驰誉入京都,丹旐俄惊反旧闾。诸老谁能先贾谊,君王犹未识相如。三年弟子行丧礼,千两乡人会葬车。我独空斋挂尘榻,遗编时阅子云书。

曾巩在《苏明允哀辞》中感叹道:

嗟明允兮邦之良,气甚夷兮志则强。阅今古兮辨兴亡,惊一世兮擅文章。御六马兮驰无疆,决大河兮啮扶桑。粲星斗兮射精光,众伏玩兮雕肺肠。自京师兮洎幽荒,矧二子兮与翱翔。唱律吕兮和宫商,羽峨峨兮势方扬。孰云命兮变不常,奄忽逝兮汴之阳。维自著兮煌煌,在后人兮庆弥长。嗟明允兮庸何伤!

韩琦有《苏洵员外挽辞二首》:

对未延宣室,文尝荐子虚。书方就绵,奠已致生刍。故国悲云栈,英游负石渠。名儒升用晩,厚愧不先予。

族本西州望,来为上国光。文章追典诰,议论极皇王。美德惊埋玉,瑰材痛坏梁。时名谁可嗣,父子尽贤良。

韩琦感叹苏洵是“美德惊埋玉”,对没有及早“升用”苏洵,表示惋惜。好在“父子尽贤良”,也给人希望。

苏颂有《苏明允宗丈挽辞二首》:

观国五千里,成书一百篇。人方期远到,天不与遐年。事业逢知己,文章有象贤。未终三圣传,遗恨掩重泉。

尝论平陵系,吾宗代有人。源流知所自,道义更相亲。痛惜才高世,赍咨涕满巾。又知余庆远,二子志经纶。

苏颂以同宗落笔,盛赞“吾宗代有人”。又以《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背景,赞美苏轼、苏辙兄弟“志经纶”。

陈襄有《苏明允府君挽词》:

礼阁仪新奏,延英席久虚。自从掩关卧,无复草玄书。东府先生诔,西山孝子庐。谁言身后事,文止似相如。

陈襄以蜀中昔日名贤为喻,称赞苏洵的才德。

刘攽有《挽苏明允二首》:

季子才无敌,桓公义有余。空悲武儋石,犹得茂陵书。郢路营魂远,江源气象虚。康成宜有后,正使大门闾。

汉仪绵盛,周谥竹书存。益以春秋法,因知皇帝尊。百年当绝笔,诸子谢微言。诗礼终谁及,贤良萃一门。

刘攽夸赞苏洵学力笔力了得,且“贤良萃一门”,后继有人。

郑獬有《哀苏明允》:

丰城宝剑忽飞去,玉匣灵踪自此无。天外已空丹凤穴,世间还得二龙驹。百年飘忽古无奈,万事凋零今已殊。惆怅西州文学老,一丘空掩蜀山隅。

郑獬除叹惋苏洵的仙逝外,更赞美他的身后还留下已经出名的“二龙驹”苏轼、苏辙。

连后来迫害苏轼的王珪当时也写来挽词:

岷峨地僻少人行,一日西来誉满京。白首只知闻道胜,青衫不及到家荣。玄猿夜哭铭旌过,紫燕朝飞挽铎迎。天禄校书多分薄,子云那得葬乡城。

王珪的挽词仅提及苏洵的“大器晚成”,只字不提二苏的成长与声誉,确有别于其他人的挽词,从中可以窥见日后妒忌迫害苏轼的“苗头”与“伏笔”。

英宗也为苏洵之死哀悼,下诏赐银一百两、绢一百匹,苏轼婉拒,只希望朝廷给予父亲相应的官职名分。朝廷于是特赠苏洵光禄寺丞。英宗诏令有司准备舟船,载苏洵灵柩归葬乡里。

京城的吊唁活动结束后,苏轼与特地从大名府赶来的弟弟苏辙,一同护送父亲和王弗的灵柩,沿汴河、淮河、长江、岷江逆流而上,于翌年即治平四年四月回到家乡眉山。八月,苏轼、苏辙将父亲苏洵安葬在眉山安镇乡可龙里,也就是在蟆颐山东二十里的老翁泉,与母亲程夫人葬在一起。王弗则葬在公婆墓之西北八步处。

熙宁元年七月,苏轼服丧期满。十月,在弟弟苏辙的关心帮助下,苏轼续娶前妻王弗堂妹二十七娘王闰之为妻。这一年,苏轼三十三岁,王闰之二十一岁。

苏洵生前喜欢书画,苏轼在凤翔为官时,曾花十万购得吴道子“阳为菩萨,阴为天王”的四块门板画献给父亲。苏洵“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板为甲”,可见其珍贵。苏洵去世后,苏轼不辞辛劳将这四板名画运回四川,将这四板“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赠与僧人惟简,惟简“以钱百万度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像其上。轼助钱二十之一,期以明年冬阁成”。

熙宁元年十二月,苏轼兄弟携带家眷离开家乡眉山踏上返京的路程。家中一切事务委托堂兄苏子明及邻里杨济甫照管。亲朋蔡褒、王淮奇、杨宗文等来送别,大家将一棵荔枝树共同栽种在来凤轩书房的窗前,期待苏轼兄弟早日归来。后来苏轼在《寄蔡子华》中追忆道: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莫从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掐指一算,这次离开家乡出川,系苏轼人生中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此后,苏轼多次萌生回乡的夙愿,如:

年岁间,当请一乡郡归去,渐谋退省耳。

何时归休,得相从田里,但言此,心已驰于瑞草桥之西南矣。若圣恩怜其老钝,年岁间,乞与一乡郡,归陪杖屦,复讲昔日江上携壶藉草之乐。某名位过分,日负忧责,惟得幅巾还乡,平生之愿足矣。

然而,苏轼宦海沉浮,身不由己,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到自己念念不忘的故土与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