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九章 晋文公为什么退避三舍(二)

在春秋时代,两国交战之前,要有一个“约战”环节。也就是交流约定具体的开战时间。这个过程,通常都进行得文质彬彬,双方使者在一触即发的危机面前表现得相当从容和文雅。

楚国主动派出使者斗勃来见晋文公。斗勃对晋文公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也就是说:“我请求同您的士兵们较量一番,您可以扶着车前的横木观看,我们的主将子玉也要奉陪观看。”

按中原标准,这番话虽然表面上很客气,但说得并不得体。因为它没有说明楚国出师的礼义根据。

晋文公派使臣栾枝回答说:“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也就是说:“我们的国君领教了。楚王的恩惠我们不敢忘记,所以才退到这里,对大夫子玉我们都要退让,又怎么敢抵挡楚君呢?既然得不到贵国退兵的命令,那就劳您费心转告贵国将领:‘准备好你们的战车,认真对待贵君交付的任务,咱们明天早晨战场上见。’”栾枝的应对委婉恭谨、柔中带刚,措辞用语虽谦和却显示出坚定的意志。

第二天早晨,双方都整装列队,一通鼓响,双方的战车同时冲向对方。子玉一声怒吼:“今日必无晋矣!”率领楚军的几百辆战车冲向对方。然而,战争仅有勇气是不够的。向前猛冲的楚军在对面的滚滚烟尘中突然看到,晋国战车前面竟然不是马,而是几百头毛色斑斓的猛虎!楚军一片惊慌,顿时阵形大乱。随着距离的接近,楚军看清楚那并不是什么老虎,只是晋军的战马披了虎皮作为装饰,然而已经乱掉的阵脚很难再稳定下来。晋军的战斗力、排兵布阵水平,特别是决心和士气都高于楚军,楚军大败。晋军损失轻微,而楚军至少一半的兵力被歼灭。史载,后来晋国将1000名战俘和100辆战车献给周王。考虑到晋国献给周王的俘获并不包括战死的士兵和毁坏的战车,楚国的损失恐怕至少在这个数字的两倍以上。子玉在回国的路上,羞愤自杀。

子犯和钟得意扬扬地记载说:“大上楚荆,丧厥师,灭厥禹(渠)。”“上”字通“攘”。也就是说,狐偃和晋文公率领军队大败楚国,灭其军队与将领,攘退了荆蛮。

城濮之战使晋文公“一战而霸”。楚军一败,诸侯国纷纷弃楚即晋,主动或被动与楚国结盟的几乎所有中原诸侯国都立即转到晋国一方来。城濮之战后,“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说:

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公元前632年五月,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襄王命令王室大臣尹氏、王子虎和内史叔兴父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还赏赐给晋文公“大辂”“戎辂”两种车辆,一张红色的漆弓和100支红色箭、1000支黑色箭。此外,周襄王还赐三百“虎贲”勇士给晋文公。周襄王给晋文公的命辞是“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狄)王慝”,让晋文公恭敬地服从天子的命令,以安抚四方诸侯,并惩治不忠于王室的邪恶之人。对于周天子的恩宠,文公辞谢三次,然后才接受命令,并且说道:“重耳谨再拜叩头,接受和宣扬天子的赐命!”

子犯和钟铭文记载这件大事说:“子犯佑晋公左右,燮诸侯,俾朝王,克奠王位。”这指的正是城濮之战之后的践土之盟。“奠王位”是指此举安定了周襄王的王位。

中原的华夏文明通过这一仗而赢得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晋国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形成了。城濮之战后,晋借胜楚之余威,成为北方盟主。楚国不得不审时度势,放下架子,派大夫斗章聘问晋国,向晋国表示屈服,与晋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楚国这一决定,既反映了楚国政治家的现实性,也说明了在北方中原国家的威胁下,楚国的地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原来依附于楚国的郑国、陈国、宋国等二流强国,又重新投入晋国怀抱,结成了新的反楚同盟。楚国元气大伤,楚成王的威信也受到损害。

战后数年,楚成王的儿子,后来被称为楚穆王的商臣提兵入宫,逼迫做了46年国君的楚成王自尽。楚成王没有想到,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竟然要这样结尾。《左传·文公元年》记载:“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楚成王对儿子说,厨师正在做一只熊掌,已经炖在火上了,让自己吃了熊掌再死吧。没想到,这个卑微的要求也没有得到商臣的允许,一代雄主楚成王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

楚国百余年来的北进运动终于停止,中华大地确立起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了100多年的对峙历史。晋楚两强南北对峙,在中原展开了旨在争夺霸主与盟国的长期拉锯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