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六章 四二年间花落尽,南朝青史岂成灰——南朝终局(2)

书名: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本章字数:2895

无遮法会

“无遮”指“无有遮障”,就是不分贵贱、宗教信仰、僧俗、男女、十方法界、六道群灵,凡有情众生皆一律平等。“无遮法会”即为一切众生举办的法会,希望借由法会的因缘,达到冤亲平等,皆获普渡,冥世与阳间两得其利。

试论“梁武崇佛”

梁武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叛变,首都建康被攻破,梁武帝在忧愤饥饿中死去,梁朝不久也就迅速瓦解。这是南朝历史上的第一大悲剧。对这场悲剧的背景与成因,许多史家认为与梁武帝过分崇信佛教有关。对于此种说法,吾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梁武帝花费极大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崇佛,大举建佛寺,造佛像,大幅增加剃度僧侣的名额,举行许多法会,等等,史书记载明确,都是历史事实。这种作为必然导致南梁的国家开支大增,免税、免役的出家人与寺庙日渐增多,税收与兵源相对日渐减少,政府经费因此不足,行政效率减退,更会造成国防力量虚弱等潜在的危机。然而历史上其他在位长久的皇帝晚年,也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出现类似现象,例如汉武帝、唐玄宗、清高宗乾隆皇帝等,唐玄宗甚至还招来安史之乱。值得注意的是,汉、唐、清三朝却并未因此毁灭,都还各自延续甚久。所以梁武帝崇佛,应该只会侵蚀南梁国家根基,使国家虚弱化,可能引起动乱,却还不至于仅因如此就迅速全面崩溃。既然南梁崩溃得如此迅速且全面,那么,梁武帝的后期是否还有崇佛以外的问题?

答案可能在于,崇佛只是梁武帝生活与工作的面向之一,并非全部。其实梁武帝在崇佛的同时,并未放弃皇帝的身份与工作,照常上朝听政,亲自处理外交与军事问题。这种情况说得好听是始终如一,尽忠职守;说得难听则是老而好事,刚愎自用,抓权不放,野心不断,自不量力。试想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又要崇佛,又要上朝主持国政,还要汲汲于北伐,更得摆平家族与朝廷内部的暗潮与争斗。事事要顾、面面俱到之下,老年人自身的时间与精神不能兼顾,无从详细研究状况,思考问题,最后做出轻率的判断与错误的决策,终于造成国家与自身的大灾难。

侯景之乱爆发后,南梁分布各地、握有兵权的大员们却推托观望,几乎没有人真正全力“勤王”,反而彼此猜忌争斗,离心离德,找不出像唐朝安史之乱时的郭子仪、张巡这样的人。这种悲剧的原因,应该在于梁武帝“萧家至上、萧家唯一”的用人政策。梁武帝猜忌异姓大臣,将国家大政与地方军权都交给萧氏家族,但大乱一来,这些皇家子弟真正考虑的重点,就变成眼看八十几岁的老皇帝气数已尽,即将空出来的政权属于谁?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名义上宣称出兵平乱,其实都是虚应故事,趁机把兵权抓牢,准备夺取大位。这样当然导致侯景之乱短期无法平定,南梁皇族间的心病也就持续发作,直到拖垮这个国家才会停止。

梁武帝的四次舍身,说明他对佛教极为虔诚,由此不难引出另一个饶有趣味的历史研究课题:他既然如此倾心于佛教,为何不干脆宣布退位,专心向佛,甚至出家为僧?实际上立国于云南,与宋朝几乎同时的大理国,曾有许多位君主走上这条路,包括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男主角之一的段誉,日本古代也有皇帝退位出家的事例。

然而梁武帝毕竟没有出家为僧,原因何在?这问题的答案,可从思想与实务两个层面来回答。思想层面的原因可能在于梁武帝的博学。他出身儒家学者,有儒学著述,又通晓佛教教义,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作品,对道教学说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为”和佛教的“因果报应”糅合在一起创立的“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或许因为如此,梁武帝的思想中,儒家的治国平天下观念一直有其地位,遂使他无法真正看破红尘,退位出家。在实际政治层面,则可能因昭明太子过世太早,第二任太子无法使梁武帝放心,故虽然年老体衰,又被崇佛占去不少时间与精力,他仍不愿也不敢在政治上放手,遂造成各方面不能兼顾,终于被侯景趁虚而入,身死国灭。

国运急转直下,文化兵火凋零:侯景风暴

决定南朝国运的关键

侯景之乱是南朝后期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可谓一阵强烈风暴席卷南朝,所到之处,花果飘零,万物变色。南朝的国运,在侯景之乱中急转直下;南方世族的家运,也在侯景之乱中急转直下。侯景之乱后,南朝实际上已无法与北方抗衡,南朝最后的命运,可说在侯景之乱中就已决定。

当时的天下情势是:南方由梁武帝统治,但已盛极而衰。原来统一北方的北魏于534年分裂,黄河流域东部成为东魏,西部成为西魏,二者后来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北方由统一变成两个彼此敌对的政权,它们和南朝又是长久的对手,国际局势顿时复杂,各国之间与各国内部的矛盾日益增长,随时可能出现动乱。果然,牵动南北大势的侯景之乱就在北魏分裂14年后发生。

侯景是羯族后裔,东魏大将,镇守南方边疆。东魏权臣高欢死后,继任者对侯景不放心,想要削夺他的兵权,侯景遂反叛北朝。侯景反叛后,自知并非东魏中央大军敌手,乃向南梁提出投降请求。消息传来,南梁的朝臣怕北朝以接纳侯景为借口南侵,大多认为应不予理会,但年老却仍然好大喜功的梁武帝宣称“夜梦太平,侯景求降,正符所梦”,决定接纳,派人联系,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

东魏闻讯,当然派出大军讨伐侯景。梁武帝以侄子萧渊明为主将,率军救援侯景,结果被东魏大败于寒山堰,几乎全军覆没,萧渊明被俘。东魏乘胜进击侯景,侯景迎战大败,只剩下八百多人南逃,骗取属于南梁的寿阳城暂驻。但东魏因对抗西魏的军情更为紧急,不愿两面作战,战胜后反而与南梁讲和,侯景大起恐慌,只怕被南梁当作和谈的礼物送给东魏。于是侯景使出“投石问路”之计,伪造东魏皇帝的信函致送梁武帝,建议以萧渊明换侯景。

梁武帝被爱惜侄子之心蒙蔽,不查其诈,轻率复信“贞阳旦至,侯景夕返”,同意双方交换。侯景略施小计就摸清了梁武帝的心思,知道不得不反,遂暗中勾结梁武帝的另一个侄子萧正德做内应,准备叛梁。

548年秋,侯景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直抵长江。梁武帝完全没有防范,情报也完全不灵通,仓促之间竟命萧正德指挥保卫京师。萧正德求之不得,趁此机会派船接应侯景叛军过江,开建康城门迎接,叛军遂轻易占领外城,包围台城。此时侯景兵力只有八千人,台城中则有十余万人口,两万多军队,南梁还有各地的勤王军号称三十余万,但彼此不相统属,又大多顿兵不前,保持观望,领兵的南梁宗室诸王无非想保存实力以夺取皇位,甚至不排除有些人还可能幸灾乐祸,只等老皇帝一死,就自行称帝。梁武帝的命运,便在这种“观望时机”“借刀杀人”的微妙暗黑心态中注定。

台城的攻防战漫长而惨烈,双方伤亡惨重,尸体无法掩埋,引起传染病的大流行,病死了更多人。拖到549年三月,侯景终于攻陷台城。城破时,城内只剩下二三千人,尸骸堆积,血汁漂流,惨不忍睹。侯景为攫取资源,同时大规模抢掠江南各地,手段残酷,杀人如麻,尤其针对家大业大的世族下手,几个月之间就使富庶二百多年的长江下游地区千里炊烟断绝,人迹罕见,白骨到处堆积,像一座座小山。

侯景占据建康后,杀萧正德,软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忧愤饥饿而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即南梁简文帝,不久又废杀萧纲,改立萧栋。551年,侯景终于废萧栋称帝,国号汉。次年,起自基层的南梁将领王僧辩、陈霸先大败侯景军,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才告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