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第六章 四二年间花落尽,南朝青史岂成灰——南朝终局(3)

书名: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本章字数:2697

南梁丧失西部地区以致灭亡

侯景反叛时,其势力仅到达江南,从此以西的荆州到益州一带依旧由南梁掌控,只是各地方首长心怀鬼胎,互相牵制,对长江下游的大乱坐视不理,反而是广州刺史部下的番禺太守陈霸先与湘东王萧绎派遣的大将王僧辩联合攻灭侯景。552年,湘东王萧绎随即于江陵即位,是为梁元帝。此时据守益州的武陵王萧纪也宣布称帝,并攻打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西魏派兵攻灭萧纪,从此占领益州要地不走。554年,昭明太子之子萧詧引西魏军攻陷江陵,梁元帝投降前将南朝政府与他私人的藏书全部焚毁,西魏立萧詧为傀儡皇帝,继续用梁的国号,但只给他江陵附近一隅之地,史称西梁或后梁。

梁元帝被杀后,陈霸先与王僧辩立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此时东魏已遭北齐篡位灭亡,北齐起兵,带着以前战败被俘的萧渊明南下攻梁,梁军被击败。王僧辩屈服,迎立萧渊明为梁帝。陈霸先反对,杀王僧辩。此后陈霸先继续奋战,击溃北齐南侵军及王僧辩余党,最后自己于557年篡位,建立南陈,南梁灭亡,距离侯景之乱不过9年。

南朝的“不归点”: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使南朝世族遭到沉重打击,南方社会受到极大破坏,在六朝古都建康居住数百年的世家大族损失尤其惨重。叛变之前,侯景曾向梁武帝表示,希望求婚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两家,梁武帝知道王、谢门第太高,他也无法答应,只得回复:

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等于婉转拒绝。其实既然皇帝认为王、谢家族的事自己都无法管,那么侨姓世族紧随在后的就是袁、萧两家,梁武帝萧衍身为当时兰陵萧氏的族长,只要下个命令,不难派一个萧氏宗族的女儿出嫁,还不必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唐太宗以皇族女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国王就是这种案例。所以对侯景来说,这种答复只是推托敷衍,根本是对他十分轻视,因此深刻记恨,说:

会将吴儿女以配奴!

果然攻入建康后,侯景立即对南方世族展开大屠杀,王、谢两家尤其凄惨,几乎被灭族。此时侯景与他的部下从自卑变成自大,南梁以前对他们的轻视转化成他们对南朝与南朝人的仇恨,在报复心理下,恨不得将从前轻视他们的一切砸烂抹平,江南各地遂遭到空前浩劫。建康原有二十八万户居民,动乱后幸存者百无一二,几乎完全成为废墟,江南经过侯景的烧杀抢掠,普遍呈现残破荒凉的景象。大乱中南朝的另一个重心荆州,也被西魏乘机攻占,荆州失陷后,位于长江上游的巴、蜀与汉中残余部分和南梁中央失去联系,孤悬在外,难逃被西魏占领的命运。江南、荆州与巴蜀是东晋以来南方的三大经济、文化中心,此时两个失陷,一个遭严重破坏,南朝的损失已经无法弥补。

在这场战乱中,东魏取得淮南,直抵广陵,西魏取得四川、汉水流域,直抵湖南、贵州,北朝势力大增,南朝版图大为缩小,不但税收与兵源大减,防御纵深被压缩,也失去三大地区彼此互相支援、照顾的机会,此后江南地区被迫单独对抗北方,北强南弱的局面更加严重。

与南朝相比,汉、唐、清都是大型帝国,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国家精华地区不止一处,可以彼此支援。即使情况恶劣到像唐朝的安史之乱,也只波及一部分国土,朝廷还有其他地区的资源可用,终能平定叛乱,延续王朝生命。南梁则不然,国土本已仅限于南方,最精华的江南、荆州二处,也都是驻有重兵的国防要地。侯景之乱摧毁了江南地区,又导致荆州地区丧失于北朝之手,南朝元气大失,又无法从他处获得足够补充,江南更失去荆州在军事上掩护上游、牵制敌人与支援首都的协助,从此处境艰困而别无解决方法,难免沦亡。

侯景之乱对南朝的意义,类似航空名词“不归点”,指飞机航线中的某一点,一旦飞越此点,机上携带的燃料就无法使它返回原出发地,若不能及时降落或获得补充,只有坠毁一途。侯景之乱给南朝带来的物资大破坏、人口大损失与领土大缩减,使南朝从此越过不归点,正像一架油料将尽又无法补充的飞机,只能怀着对南梁盛世的回忆,蹒跚坠落。

在大清盛世早过,就连“同治中兴”都已远去的甲午战争前夕,丘逢甲在台湾读《南史》,对侯景之乱的感触是:

读南史杂咏 十首之七

清 丘逢甲

三舍皇身赎已回,仓皇下殿避星灾。

安知白马青丝客,专向金瓯缺处来。

读南史杂咏 十首之八

清 丘逢甲

百官戎服听元虚,又拨秦灰到石渠。

父误涅槃儿道德,反将遗劫怨图书。

中国第二次三国鼎立

侯景之乱更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改变了历史应有的走向。若从国际战略的宏观角度思考,不难看出侯景之乱实为影响南北朝结局的关键因素,这又必须先论南北朝后期中国的第二次三国时代。

534年北魏分裂,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三国鼎立的格局。这次三国时期长达55年,仅略少于第一次三国时期的61年,而且其发展演变奇特,不合常理。然而中国第二次三国时期受到的关注极为稀少,与那大名鼎鼎的第一次三国鼎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实为中国历史叙述与研究的怪现象,也是一大遗憾。对于如此特殊的历史历程,我们理应深入探讨。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三国时期的结局是曹魏先灭蜀汉,晋篡曹魏后再灭东吴,统一天下。这甚为合理,因为不论从经济规模、人口数目、武装力量等方面看,吴、蜀两国加起来还不到魏的一半,而“强凌弱、众暴寡”本来就是国际政治的常态。然而南北朝后期的第二次三国鼎立,却不依照常理发展,结果成为原来最弱小的西魏转化成北周,消灭原来强大的北齐,不久隋篡北周,再消灭南陈,统一天下。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何在?

本来北魏分裂,北方东西对抗,势不两立,对南朝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何况南梁相对实力不弱,形势颇佳,应有能力掌握。当时南梁拥有从四川到东海的长江流域,北方的大部分属于东魏,包括富庶的黄河下游与险要的山西地区,西魏只有关中与西北边区的陕北、宁夏一带。如果将当时的形势与第一次三国时代比较,则北齐类似曹魏,北周类似蜀汉,而南梁则比当年的东吴势力更大——南梁拥有四川,东吴没有。就国际政略论,南梁理应利用这种时机,在分裂的北方二国之间纵横自如,谋求本国最大的利益,然而梁武帝在北魏分裂到侯景反叛之间,几乎只关注两件事:崇佛与联东魏反西魏。

梁武帝这时投注大量时间、精力与财富崇佛,《南史·梁武帝本纪下》在这期间不断出现这样的记载:

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幸同泰寺,铸十方银像,并设无碍会。

帝幸同泰寺,设平等法会。……幸同泰寺,设四部无碍法会。……幸同泰寺,设无碍大会。

……幸同泰寺,铸十方金铜像,设无碍法会。……幸阿育王寺,设无碍法喜食,大赦。

……于皇基寺设法会。

……幸阿育王寺,设无碍法喜食……幸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仍施身。……皇太子以下奉赎,仍于同泰寺解讲,设法会,大赦,改元。

……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上释御服,服法衣,行清净大舍,名曰“羯磨”。……帝升光严殿讲堂,坐师子座,讲《金字三慧经》,舍身。……群臣以钱一亿万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