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家庭(2)

书名: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本章字数:2423

除了每日通过家庭火坛祭祀众神、祖先与其他存在外,家庭宗教还包含一系列仪礼,称为“净化仪式”,意指“擦亮”或“臻至完美”,它们协助个人由生命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净化仪式包括出生之前协助受孕、保护胚胎的仪式;出生与婴儿期仪式;男孩成为吠陀学生的入法礼,以及婚姻仪式。生命终结之时也会举行数种仪式,包含火化死者、协助新亡灵顺利前往父祖世界、定期向祖先供奉饭团和清水等。祖先则赐福给家族成员,护佑他们人丁兴旺、土地丰收、牲畜健康繁殖。

在此概念下,家庭的目的在于家庭之外,并非只是为了照顾生者和繁衍后代,更是为了供奉祖先,并借此确保他们在父祖世界持续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家庭的土地继承与供奉祖先的职责息息相关。

祖先无法自己供奉自己,其福祉的延续有赖于父系子孙一脉的永续传承。这便牵涉到生育子嗣的重要性,但不是每一对夫妇都能生育子嗣,因此“法论”发展出一系列律法帮无子的家庭认定继承子嗣。“法论”认可12种子嗣,第一种是“肉身之子”,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子嗣;接着是其他类型的子嗣。例如,若夫妻有女无子,可以指定女儿结婚后生养的一子为父母的合法子嗣,而非女儿与女婿的子嗣,这就是“指定女儿之子”。若夫妻无子无女,可让无子女的寡妇与已逝丈夫的弟弟同居,以怀孕产子,这一古老习俗被人类学家称为转房婚,印度人则称为“尼育迦”,此子将被视为死者子嗣,而非生父子嗣。这一结合并非婚姻,因为弟弟必须成立自己的家庭,生育自己的子嗣。古典时代,古老的尼育迦习俗已逐渐消失,收养成为流行的做法。这里的收养与西方人熟悉的方式不同:在古印度,养子很少是孤儿,相反,他应出自声誉良好且与养父母相同种姓的家庭。由于养子将永久脱离原生父母,融入养父母的家庭,并于养父母去世后,向养父母而非原生父母供奉饭团和清水,因此,养子不得为原生父母的独子,否则其原生父母死后将无法获得供奉。

这一连串的观念与习俗,强有力地塑造着婚姻生活的规范,甚至赋予婚姻超越的意涵。这些观念与习俗综合了两种不同的原则,它们不稳定地混合在一起:丈夫与妻子同等重要,丈夫的地位高于妻子。这样的状况表现在古老概念中,一方面孩子的出现被视为父母双方平等且互补的生理贡献的成果,另一方面夫妻关系又被类比成田地与种子的关系。希腊文化中也有类似比喻。在这个比喻中,男性元素决定着孩子的生理结构特质。

如前所述,“法论”里的行为标准是高种姓的规范,因此,若想恰当描绘印度家庭,就有必要介绍一些复杂因素与例外情况。我们可从非吠陀宗教对家庭与社会生活的态度开始介绍。佛教与耆那教认为,人们只有放弃家庭生活成为僧尼才能获得解脱。虽然并非反对家庭,这些宗教的主要目标却在于跳出家庭的实际价值,视家庭与社会关系为伦理行为,而非宗教义务,伦理行为只是为遁世者进入更高状态做铺垫。印度教本身也拥抱遁世理想,也许是为了回应取得成功的反吠陀宗教,不得不做出调适,但它是在与家庭规范相适应的前提下做出调适的,它将遁世作为个人完成家主职责之后可供选择的一个阶段。因此,所有印度宗教,无论是吠陀还是反吠陀宗教,遁世的理想都是至关重要的,但这种理想与婚姻生活的理想存在着紧张关系。

以下由前述规范出发,让我们通过几组不同面相来检视其中的差异。

高种姓低种姓

我们已知“法论”中的家庭生活规范适用于高种姓,与长期传承下去的家庭不动产有很大关系。因此,财产安排着家庭关系。高低种姓之间的家庭生活差异极大,或者说,拥有诸多财产的家庭与身无恒产或财产稀少的家庭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很大。数代同堂的大家庭围绕着财产而形成,由于缺乏形成大家庭的财产,贫穷家庭则以小家庭为主,婚姻也较容易依当事人的心意缔结或解除,而非由父母安排。这类婚姻也缺乏“法论”中典型家庭的鲜明的父权制特点。

父系母系

虽然父权制分布极广,但是仍有数个族群的组织遵循母系原则,这些族群主要位于南方的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部分地区,包含喀拉拉的王室和地主贵族[称为纳亚尔人],直到最近时期,他们仍居住在大型母系地产上,地产由母亲和女儿共同所有。纳亚尔人的家庭结构并不完全是父系家庭的映照,男性与母亲、姊妹在原生家庭中共同生活,他们间歇性造访妻子,而非与妻子同居。纳亚尔女人通常拥有数名丈夫,不同的丈夫在夜晚造访妻子,会将盾牌留在妻子屋外告知他人。因此,在传统的纳亚尔制度中,婚姻关系相当薄弱,缺乏联盟色彩,主要依赖个人喜好。父亲的身份也很微弱。

纳亚尔人是声誉良好的印度教徒,受梵语知识的教化。他们的婚姻与家庭传统说明一项事实:“法论”里的规范并不是所有人都应遵循的正统,它承认地区惯例和习俗,以及种姓制度的合法性和效力。

北印度南印度

“法论”中明确承认“交错从表”婚姻关系是南方的习俗,对于生活在南方的人们是合法的。说达罗毗荼语的南印度人与斯里兰卡人倾向“交错从表”婚姻,意即让自己的子女和异性手足的儿女,或者是远房的类似表兄弟姊妹成婚。“交错从表”婚姻让家庭之间的联姻关系代代相传,但在北印度却行不通。“交错从表”婚制的作用之一是为女孩缩小娘家与婆家的差距。铭文显示,南印度王室善用“交错从表”婚姻的效用来延续王祚,也就是通过多代反复联姻,巩固与其他王室的政治联盟。

印度教徒穆斯林

伊斯兰教传入后,并不一定会改变改宗伊斯兰教的印度穆斯林的家庭生活,例如,南印度的穆斯林当中也有从母系者。然而,伊斯兰教对南亚的影响之一,是通过伊斯兰教教法推广中东的婚姻形态,将其灌输至南亚穆斯林的习俗中。他们倾向与堂兄弟姊妹,也就是叔伯的孩子缔结婚姻,而非南印度的“交错从表”婚姻。换句话说,父亲兄弟的子女是彼此的伴侣首选。这一做法违反“法论”中禁止嫁娶近亲,特别是父系近亲的规范。此举也与南印度的模式不同,南印度的堂兄弟姊妹会互称兄弟姊妹,因此不得视彼此为婚姻对象。此外,伊斯兰教教法还提出离婚、再婚以及完全不同的继承模式。

以上案例已充分说明印度家庭生活千差万别。现在我们转向范围更广大的,超越家庭族系、氏族与种姓的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