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作战阵形(2)

书名:大象与国王本章字数:2161

《摩诃婆罗多》中的战争由18场战役组成;每天都以一方选择一种阵形开始,而另一方则选出一种破解阵形。人们希望将领可以拥有决定使用哪种阵形的技能。我们通常可以从已知的阵形名录中了解相关的阵形名称:、苍鹭阵、鹰阵、针形阵、海怪阵等。在第13天,俱卢族选择了车轮阵,般度族则需要阿周那16岁的儿子——年轻的激昂来领导作战,因为唯有激昂知道如何破阵;但不幸的是他没有学会如何从阵形中逃出来,因而在试图出阵时被杀。但通常的情况是,阵形要么没有名字,要么就只有一个模糊的描述,比如阵形“庞大”、阵形“像海洋一般”、阵形“如云一般”、阵形“前所未见”。或者就称其为天神阵形或恶魔阵形,抑或是毗诃跋提阵形或优舍那娑阵形。此外,作战阵形有时是两三种基本阵形的组合。例如,在第14天俱卢族采用了运车阵、莲花阵和针形阵的组合阵形。我们不可能指望从此类的文献中复原出真实战斗的阵形运用方式。

阵形学有一个重要内容:一旦一方选择了某种阵形,另一方就要选择破解阵形,以提高自己的胜算。因此,将领必须知道每一个阵形对应的破解阵形是什么。当然,最终的胜利取决于许多变量,包括哪方军队更加强大。《摩诃婆罗多》中就有一个足够清晰的例子:一支更加庞大的军队采用了圆形阵列,使整支军队坚不可摧;对阵的较小军队于是将力量集中在单个点上,采取了针形阵。

阵形观念的逻辑在《政事论》的第十卷变得更为清晰,该卷的主题就是战争。在行军中,如果敌人从前方进攻,海怪阵是首选;如果敌人从后方进攻,要使用运车阵;如果敌人从侧翼进攻,要使用霹雳阵;如果敌人从四面八方进攻,要使用“全面防御阵”。海怪阵顶端是两个三角形,让迎面而来的进攻者面对宽阔的前线阵地;运车阵是一个楔子,让来自后方的进攻者面对宽阔的阵地;霹雳阵由5条错列的阵线组成,进而向前推进,因此十分坚固,可以抵御侧翼进攻;而“全面防御阵”的名字就已经说明了它的特点。

选择适合战斗的地形后,国王需要部署军队。阵形由两翼、两侧翼和中心三部分以及预备力量组成。这些部分又由以战车、战象或骑兵率领的作战单位构成,每个作战单位都有一定数目的保障力量。每匹马前有3人作战,另外配有3名步兵;每辆战车或每头大象前后有15人,还配有5匹马。然后,国王可以组建战车编队;其中,两翼、两侧翼和中心的战车均呈3×3的队列;也就是说,总共45辆战车、225匹战马、675名步兵。这种编队比较均匀。不均匀的编队在两翼、两侧翼和中心的兵力数量上有所不同。人数较少的作战力量应该作为储备兵员,以便在需要时补位。同样,编队也可以由以战象或骑兵率领的作战单位构成。本书接下来会考察编队中部队的位置安排问题。

然后,我们来看编队的总体形状。 4种基本阵形是棒形阵、蛇形阵、环形阵、散形阵。两翼、两侧翼和中心均匀分布,即为棒形阵;若分布不均,即为蛇形阵;若两翼、侧翼和中心连接在一起,即为环形阵;若未连接在一起,即为散形阵。下文将对基本阵形的次级变种做一个快速的概览。这个过程可能有些复杂。

这4种基本阵形每个都有若干变种,可命名的变种类型总共有33种。就棒形阵来说,若从两翼突破,则称为切刀阵;若收缩两翼和两侧翼,则称为坚实阵;若带着两翼突围,则称为弗御阵;若两翼不动,中心进行突破,则称为鹰阵;若上述阵形以相反的方式进行,则对应的名称分别为弓形阵、弓腹阵、固坚阵和愈固坚阵。阵形两翼像弓一样的称为胜者阵;若以中心进行突破,则称为征服者阵;两翼像粗壮的耳朵,称为柱耳阵;两翼中一翼有两个翼柱,即为阔广征服者阵;若两翼的兵力增加3 倍,即为军面阵;反之则为鱼嘴阵。若棒形阵呈一条直线,即为针形阵。2 个棒形阵为螯钳阵;4 个棒形阵即为无敌阵。

蛇形阵要么是像蛇那样移动,要么如弧形。若中心有两支军队而两翼又以棒形编队出现,此即为运车阵;反之为海怪阵。若运车阵中散布战象、骑兵、战车,此为飞旋阵。

环形阵中,若面向所有方向时即为全面防御阵;有8个队列阵形为无敌阵。

散形阵中,霹雳阵和巨蜥阵的形式是由5条队列组成,其形状如其名;

若有4条队列,则为灶膛阵或鱼尾纹阵;若有3条队列,则为半月阵或蟹角阵。

如果中心由战车组成,侧翼由大象组成,而后方由战马组成,此为无懈可击阵;如果编队由步兵、骑兵、战车、战象一个接一个排列,此为坚不可摧阵。

《政事论》第十卷的最后部分还解释了如何选择破解阵形:坚实阵可破解切刀阵;弗御阵可破解坚实阵;弓形阵可破解鹰阵;愈固坚阵可破解固坚阵;征服者阵可破解胜者阵;阔广征服者阵可破解柱耳阵;全面防御阵可破解飞旋阵;无敌阵可破解所有阵形。至于步兵、骑兵、战车、战象,可以使用后一个来破解前一个;还可以以众击寡。

从4种阵形的类型和众多子类型中可以明显看出,《政事论》对阵形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绝不是处于初级阶段。令人有些惊讶的是,在比《政事论》稍晚的文献《摩奴法典》中,我们只见到了7种阵形的名字;正如霍普金斯的观点,《摩奴法典》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了阵形早期阶段的相关学说,依旧是个问题。所以,我们不可能确定《摩诃婆罗多》中不同阵形的数量,原因已经提到。很难追溯该学说的发展过程。现阶段我们可以认为,阵形理论在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里得到了充分发展;当时在北印度,战象早已成为军事制度普遍规则的一部分。阵形理论伴随战象文化传播到了东南亚进行印度化的王国之中;至于它是否向西传播,我们尚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