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政事论》(1)

书名:大象与国王本章字数:2708

由于《政事论》是给一个假想的王国提出治理建议,而不是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王国,所以该著作呈现出的政府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十分理想化。但是,《政事论》描绘的王国与史诗中的形象也不相同。史诗以诗歌形式展现王权,而《政事论》则是以散文形式。特别是《罗摩衍那》,向我们展现了君王和王国的典范。相反,《政事论》向那些王国内部可能存在不足或遭受各种祸患因而需要改进的君王提供了一些建议。史诗中描写王权的诗歌,倾向于有意且明显地使用夸张手法;这样就有利于我们弄清楚相关评价。而《政事论》总是切合实际的;往往是在实践而来的知识基础上,本着坚定的现实主义精神给出建议。《政事论》从来不采用夸张修辞,而是为王权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提供作者认为的最佳解决方案。

有一个例子可以明显看出两部著作的差异,那就是对大象狂暴期的不同写法。如我们所见,在描绘王权的诗歌中,战象总是处在狂暴期。这种倾向在描写阿逾陀城的战象时达到了极点,文中直接指出大象“总是处在狂暴状态”。这是战象最为需要的品质,是其战斗力的标志。《政事论》则很少提及狂暴期,完全没有将此视为一种理想状态,而是将其与大象攻击人的危险程度联系起来,具体讨论了大象在狂暴期难以控制的情况。因此在这本著作中,发情成为需要管理和关注的问题。

为了理解《政事论》在王权的整体结构中给予战象的地位,我们可以简单看一下这本书的整体架构。《政事论》第一卷以君王的个人情况为开端,介绍了他在王宫和家族内的安全、培养、日常事务和行为举止。后面的内容,大约一半篇幅论述了王国内政的各个方面,包括如何创造财富和维持良好的秩序;剩下的篇幅论述了对外关系,即外交和战争。内政方面的描述涉及增强王国实力的生产领域;外交关系部分大体上是比较本国与外国的实力,采取最大限度发挥王国相对优势并克服相对劣势的措施。大象作为非常有价值的资产,经常在引发战争或某些外交行动的考量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基于本国和敌国优缺点的细致考量,《政事论》论述的总体方向是从财富创造、军事力量逐步过渡到战争的部署和开支。在这个架构中,我们可以在两个部分中看到战象的身影。

大象森林《政事论》涉及内政的章节始于第二卷。该卷设想了一个王国,并根据该国领土划分出的经济区域进行概述,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王国生态”。最初的两章分别涉及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处理。前一章讲述了如何将农业用地划分为一个个乡村,后一章探讨了如何将非农业用地划分为几种类型的牧场和森林——其中大部分内容在论述大象森林。接下来的章节分析了要塞和国王居住的设防城市的布局,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前述区域的视角。随后的章节论述了同这些区域相关的官员的职责,以及他们担负的不同的经济职能。

在《政事论》中,王国生态体系遵循其自身的优先次序。毫无疑问,王国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村庄。农民可以耕作并缴纳粮食赋税,这是国王及其政府获取岁入的主要方式。农业用地的其他一切用途都是次要的。村庄可以通过吸引外来人口定居来扩大规模,还可以将过剩人口转移到王国的其他地方来增加村庄数量。国王会对新的农民施以恩惠,包括向他们提供种子、役畜以及在一段时期内减免税收。农业定居点的人口大多都是首陀罗,也就是拥有农田、缴纳税款的农民,而不是依靠租金生活的地主;在理想的状态下,国王和农民之间不应该存在占有土地的贵族。

跟农田和村庄相比,牧场在很多方面都处于次要地位:相关内容在讨论非农业用地的章节中;有一个段落指出,牧地要设立在两个村庄之间;而且根据事实情况,我们知道牧牛人应该住在村庄而非牧场里。不过牧地已经被一些麻烦的居住者所占据,也就是危险的野生动物和强盗。

森林有多种用途。首先是供婆罗门苦修者研究吠陀和举行苏摩祭祀时使用的荒地。然后就是供君王享乐用的兽园,“保护园区只有一个门,有一条防护壕沟,园内有结着美味果实的灌木、没有刺的树、浅水塘,还饲养着驯化的鹿和其他用于打猎的动物、去掉爪子和尖牙的野兽,以及用于打猎的雄象、雌象和幼象。”

在这里,就像后来那样,大象不会被猎杀,而是作为国王的坐骑用于狩猎。应该还有一个动物庇护所,其中所有的动物都被当作客人受到欢迎和保护。

这种设计形式与伊朗传统文化中的“乐园”相似,也就是筑有围墙以供国王享乐的动物园。有理由相信,这种用围墙圈起以供王室狩猎的保护区,正是从伊朗开始在欧亚大陆扩散,传播到欧洲和蒙古。英文中“乐园”一词就源自波斯语。通过希腊人对波斯诸王的描述,我们知道它是指由围墙圈起的公园。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为当时最大的帝国,并且还扩张到了印度。虽然很难找到证据,但是波斯在这一点上必然同其他方面一样对印度诸国国王产生了影响。

森林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用于获取森林产品的资源林,每种森林物产都对应着一种资源林,其中生活着森林民族;而另一类是大象森林。

村庄与森林分别是驯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是我们已经熟悉的一组对立概念,而大象森林则是另一个极端。大象森林建立在王国的边界处,由森林民族守卫。大象森林的监管者和守卫者会保护它。他们会杀死任何猎杀大象的人;但是把自然死亡的大象的象牙带回来的人会得到金钱作为奖励。显然,象牙应该来自自然死亡的大象,而不是来自猎杀大象;同时,出于任何理由杀死大象都会被处以极刑。

大象森林的监管者身边配备了一批人员,即文献中提到的大象森林的守卫者、大象饲养员、足链夫、边防守卫、护林员和随侍人员。他们用大象的尿粪来掩盖自己的气味,还会用树枝来隐藏自己,用5至7头雌象作为诱饵,并“根据大象睡觉的地方、足印、粪便和它们对河岸的破坏等痕迹弄清象群的大小”,还要“对大象的情况做书面记录,包括哪些是成群而行的、哪些是独自生活的、哪些是被象群驱逐出去的、象群的头象是哪个、哪些大象是年轻且正处于危险的狂暴期的,以及哪些是在捕捉后被释放回森林的”。他们应该捕捉那些被驯象师鉴定为优秀级别的大象。

应在热季捕捉大象,因为此时它们会更集中地出现于剩余水源附近;并且,由于落叶林掉落了大部分的树叶,可以更容易地看到大象。20岁是大象最适合被捕捉的年龄。而年轻的没有象牙的雄象、生病的大象、带着幼象或正在哺乳期的雌象都不适合被捕捉。这段表述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捕捉目标是最难捕捉的大型成年象。正如我们所见,该段落表明,国王的大象在年龄和性别等特征上与几乎所有其他用途的大象都有所不同,如搬运木材的大象,动物园和马戏团里的大象。在这些其他用途中,人们都偏向于捕获雌象,为的是能捕捉幼象。造成这种不同选择偏好的原因是,对印度国王而言,将大象用于军事用途最为重要:“一位君王的胜利由大象决定。因为大象的身躯庞大,冲击力强,它们能突破敌人的部队、作战阵形、堡垒和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