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政事论》(2)

书名:大象与国王本章字数:2376

大象与马匹的供应问题在理想的状况下,一个王国会拥有一片大象森林。这样就可以从中捕获20岁的野生成年象作为战象和骑乘大象。但如我们所见,《政事论》也谈到了8个区域性的大象森林,并以此为基础将大象质量划分为3个等级。由于大象栖息地的分布并不均衡,印度的大象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分布也不均衡。处于相对不利位置的国王被建议采取其他手段来获取大象。《政事论》论述了喜马拉雅贸易路线和南方路线的比较优势。前一条路线可供应马匹、大象以及其他物产;后一条路线更好,能供应大象和更为丰富的珍贵商品。我们绝不能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自由定价的市场。国王是马匹和大象的主要购买者;私人拥有马匹和大象都会受到限制;并且在孔雀王朝,王室对马匹和大象实行垄断,这是印度王权一直将马匹和大象当作重要军事资产所设置的限制条件。

大象也可以通过国王与国王之间的各种交换方式来获得。《政事论》并没有给我们总结出大象的交换方式,但却总结了马匹的交换方式。所以,现在有必要回顾一下第一章论述的马匹和大象在印度的互补分布以及国王获取这些动物的困难程度等相关内容。

《政事论》告诉我们,马匹监管者应该对马匹的总数和获得方式进行书面记录,并将获得方式总结为7种:赠礼、购买、战利品、马群繁殖、盟邦援助、因条约而做抵押、限期借用。马匹监管者会记录马匹的血统、年龄、毛色、记号、品级和产地,同时还要报告它们的缺陷,如跛足或患病情况。

因此,马匹在国王之间的众多流通方式也适用于大象。贸易只是其中一种获取途径,但是最好的马匹都来自印度以外的地区,这一点很关键。因此,印度诸国国王在历史上或多或少都依赖长途贸易来获取马匹。马匹,特别是品种优良的马匹,只来自印度那些森林稀少、干旱、空旷、草场更为丰富的特定地区,以及印度以外、主要是以西和以北的区域,尤其是中亚,以及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这些细节与我们在史诗中看到的内容非常吻合,比如对阿逾陀城马匹的描述。根据《政事论》记载,“上等马匹来自剑浮沙、信度、伊罗陀和婆那逾。中等马来自薄利伽、帕佩亚、松毗罗和底多罗。剩下的是劣等马。”

印度王权历史有一个长期存在的特征:马匹稀少但却不可或缺。大多数没有处于优势地域的国王不得不以高昂的价格从远方获取马匹。因此,西部和北部地区比东部和南部地区更容易得到马匹,这也深刻影响了王国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有助于解释中亚军队通过征服方式在印度建立王国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种情况发生过多次。如前所述,历史上中亚对印度有几次主要的入侵活动,这类入侵每隔几个世纪就要发生一次,分别为:塞种人、波罗婆人和贵霜人,嚈哒人,突厥人,莫卧儿人。随着以蒸汽为动力的廉价运输方式出现,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成了为印度地区培育军马的产地,于是英属印度军队就能够打破从中亚获取马匹的格局。

但是,《政事论》记载,国王也能通过赠礼、战利品、盟邦援助、因条约而做抵押、限期借用等方式获得马匹。马是各国国王极感兴趣的资产,并且其流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国王之间的关系。马也可以在马厩中繁育,但是本土品种的马从来都比不上产自西部和北部地区的良种马。

与之相比,大象是不可或缺且数量丰富的王室资产,并且为印度本土产物;同时,大象与马在地理上互补分布。它们似乎以同样的方式在王国间流通。在印度,由于马与大象的边界是相邻的,所以王室的这两种军事资产也是比邻并存的。如我们所见,大象和马在印度的这种互补分布是古代理想中的四军以及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的三军的基础。

象厩和饲料在《政事论》中,四军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制度,而且在该文献中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战车正在衰落。例如,道路设计需要满足不同兵种的使用。于是,普通道路的宽度为4棍;王室大道为8棍,包括供战斗队列通行的道路在内;灌溉工程和森林中的道路为4棍;供大象通行和田边的道路为2棍;供战车通行的道路为2腕尺;诸如此类。另外,马匹、大象、战车和步兵都有各自的管理者,其职责在不同的章节中都有详细讲述。

王国将很大一部分精力和开销都用在了牲畜上。就军事牲畜而言,包括战斗部队需要的大象和马匹、路上用于补给的牛,以及其他可获得的用于运输的牲畜,如驴、骆驼。其中一些牲畜需要圈养在要塞和设防都城的畜厩中。相应地,《政事论》对畜厩、牲畜管理人员和饲料供给都给出了指导。

有一章专门介绍大象监管者。他们负责保护大象森林,照看象厩,为不同类别的大象提供饲料,带领大象做工,查看轭具和其他装备,监督相关工作人员。他还要监督象厩的建设,检查每个大象在畜栏里是否有系绳柱、厚木板地、粪尿排口。他们既要喂养要塞里畜养的战象和骑乘大象,也要喂养要塞外正在接受训练的大象和离群的大象。日常作息包括每天为大象洗两次澡,然后再喂食。大象监管者好像还要负责捕捉大象的行动,捕象的标准已经论述过了,尽管看护大象森林的监管者似乎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我们所见,畜舍中的动物需要人们提供食物,因为它们属于役畜,消耗的能量需要用农民栽培或工人加工的营养更丰富且易于摄取的饲料来补充。这种加工得更精细也更像人类食物的饲料来自仓库或粮仓,因此需要从这些地方运往畜舍;饲料中更天然的那部分,即供给大象的青草和嫩叶,则由畜舍管辖的割草工和割叶工提供。

粮仓的日常工作安排是,把磨的最好的稻米留给人吃,将次等的米供应给动物吃。《政事论》对此的描述细致得令人吃惊。基本原则是,以1单位稻谷为单位,碾磨后获得的米量越少,质量就越高,因为这样糠麸就被清除得越干净。因此,质量最差的是从5德罗纳的稻谷中碾磨出12阿达卡的米。这种米只适合给幼象吃。不同质量的米对应的等级体系如下:

幼象可得12阿达卡的米

劣象可得11阿达卡的米

骑乘大象可得10阿达卡的米

战象可得9阿达卡的米

步兵可得8阿达卡的米

部落长官可得7阿达卡的米

诸王后和诸王子可得6阿达卡的米

国王可得5阿达卡的米

碎谷物和糠麸留给最低阶层的人和更低级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