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诗人无关生死——骆宾王(1)

书名:在唐诗词里孤独漫步本章字数:2108

唐朝很多诗人都有有趣的绰号,如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王维被称为“诗佛”,李贺被称为“诗鬼”等。晚唐的李商隐绰号“獭祭鱼”,原因是据说水獭抓到鱼之后,喜欢把鱼整整齐齐地摆在一起,似乎是在祭神;李商隐写诗的时候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而他又总是喜欢把要用的书都整整齐齐地摆在书案上。想象李诗人对着整桌的书寻章摘句推敲打麿,然后郑重写下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样子,让人莞尔。“四杰”中的杨炯写诗时喜欢连用早已故去的古人的姓名,什么“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点鬼簿”;“四杰”中排名最后的骆宾王喜欢用数字工整地构成对仗,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因此当时的人送他一个绰号,叫“算博士”。

一只歌唱了一千多年的白鹅

“初唐四杰”,除卢照邻约二十岁才当典签,成名年龄稍大之外,其他三人都是年少成名。王勃十六岁入仕,杨炯九岁被赞为神童,而最让人钦佩的恐怕是骆宾王七岁写出《咏鹅》诗了。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人说,不能发现美是因为我们的观察力不够,于是从小学到中学的作文课无不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其实,真正的美并不是观察出来的,而是感悟出来的。而要感悟美,必须有一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眼睛和一颗纯净的心灵,也就是孩童般的眼睛和心灵。

这首《咏鹅》诗虽然简单得几乎没有什么“潜力”可发掘,但是包含了美应包含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声与色。前面三个叠字自然流畅,仿佛孩子看见白鹅时一迭连声、惊喜地喊叫:“鹅!大白鹅!大白鹅!”第二句描写白鹅歌唱之态,活泼生动。让人叹服的是后两句,干净利落,白、绿、红几种颜色跃然纸上。于是,一首诗变成了一幅画,一幅有声音的画。

钱锺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说: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

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骆宾王的这首《咏鹅》诗更像是一幅有形的画,其形象可闻可观甚至可感。发乎天然,止乎自然。这首从七岁儿童口中吟出的诗,几乎成了一千多年来中国的父母们必然会给孩子读的诗。之所以说“读”而不说“讲”,是因为不管在哪个朝代,当这只可爱的大白鹅从爸爸妈妈的朗读声中“游”出来时,不需要烦琐地解释,不需要细致地分析,孩子们就能立刻听到白鹅的歌声,看到一汪清水中白鹅拨动的红掌。这一瞬间,他们就和那个七岁的孩子拥有了共同的惊喜,到了晚上,他们可能会做同样的梦,梦见那只唐朝的白鹅,从梦境的那头朝自己游来,昂首高歌。

孩子们不一定知道,这只美丽的白鹅,已经这样歌唱了一千多年了,而且,还会一直这样歌唱下去。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四杰”已经名噪海内,但当时的礼部侍郎裴行俭却说:“读书人要做官,首先要看他的器量和见识,之后再看他的才学。四杰当中,王勃等人虽然有才华,但是为人浮躁,锋芒太露,怎么可能是做官的料呢?只有杨炯还比较沉稳,可以当县令一类的小官。”

裴行俭以善于鉴别人才而著称于世,他提拔的文臣如苏味道、王剧,武将如程务挺、张虔勖、崔智辩、王方翼、郭待封、李多祚、黑齿常之等人,后来都功成名就。他对包括骆宾王在内的“四杰”的评述,也是惊人地准确。

骆宾王最早在道王府里任职,不受重用,后来转为长安主簿,也不见得志。再后来担任侍御史,因上书纵论天下事,得罪了武则天,于是被诬陷贪赃,扔进了监狱。他在身陷囹圄之时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在这首诗的序里说在他被拘禁的地方的西墙边有几棵老槐树,虽然还活着,但是似乎也离死不远了……每天,当夕阳的余晖照在槐树上时,就会听见秋蝉幽幽的叫声……他遭遇牢狱之灾,来不及哀伤就开始埋怨自己,还没到老就已衰朽。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赠送给知己……把他像微小秋蝉般飘零的境遇,说出来让大家知道,希望大家能体会他悲鸣的寂寞心情。这不算正式文章,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秋天衰弱的蝉声成了诗人囹圄之中的慰藉。监狱中的骆宾王,思绪飞到了远方。他想到自己现在还满头黑发,却要作衰老的《白头吟》,秋日的露水打湿了蝉的薄翼,使它无法高飞,呼啸的风声掩盖了蝉的叫声。最后一联,诗人似乎是在仰首向天询问:谁能够证明他的清白?

《庄子·逍遥游》中说,在藐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肌肤如冰雪般洁白,身姿如少女般曼妙,不吃五谷,只吸风饮露。看来,不食人间烟火是神仙的特征之一。蝉高居树上,据说也是以风和露水为食,因此,唐代诗人经常把蝉作为高洁的代名词加以咏叹。唐初的虞世南写的《蝉》,是唐代最早的咏蝉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是唐太宗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唐太宗曾赞赏他有“五绝”。虞世南笔下的蝉,自有一番雍容气度,后两句不无自得地揭示了官位与名声的关系。

仕途失意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过一首《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