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无关生死——骆宾王(2)
李商隐满腹经纶,但是因陷入牛李党争的泥潭,潦倒终生。他笔下的蝉也是一副清贫饥饿状,蝉的高洁让他想起自己的高洁,进而想到自己的困窘。
这三首诗,都是唐诗中借蝉咏怀的名作,由于诗人境遇不同、性格各异,这三首诗旨趣迥异,各臻其妙,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三绝”。清朝诗人施补华对这三首诗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他在《岘佣说诗》中说:“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其实骆宾王又何尝没有牢骚?他的牢骚与他长年沉迹下僚、郁郁不得志的际遇是分不开的。他曾愤愤不平地说:“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不应惊若厉,只为直如弦。”也曾借西汉汲黯和贾谊不得志的典故抒发自己的不平:“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王国维先生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其实,天才在社会中遭受的创伤更是致命的。在满腹牢骚之下,骆宾王的际遇并没有任何改变,于是他“唯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这次牢狱之灾,在骆宾王心中种下了仇恨武则天的种子。出狱之后,他出任临海县丞,后又弃官而去。当时武则天已经有取唐自代的端倪,骆宾王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借项羽反秦复楚和张良刺杀秦始皇为韩王报仇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唐室的决心。在《于易水送人》一诗中,骆宾王悲愤地写道: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胁迫秦王,使其归还侵占诸侯的土地。太子丹与众人在易水为荆轲送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骆宾王借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武则天专权的痛恨之情。可是,他只是一介书生,要反抗权倾天下的武后,谈何容易!
诗人无关生死
嗣圣元年,武则天废唐中宗,并清除唐室元老,打算自立为帝。这年九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知道之后,马上投奔徐敬业,成了他的僚属。骆宾王写了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这篇文章传到长安后,据说武则天看到“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的句子时,只是微微一笑。这种揭人隐私的文字,在武则天看来无异于泼妇骂街,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但是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武则天改容询问侍臣:“这是何人所作?”左右回答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于是对宰相说:“你经常说现在野无遗贤,可是为什么遗漏了这个人?”
这个故事颇有些类似曹操赏识陈琳的故事。官渡之战时,陈琳为袁绍起草骂曹操的檄文,语言犀利尖刻,让曹操大为恼火。袁绍被击败之后,陈琳被曹操俘虏,曹操问:“你为什么这样辱骂我?”陈琳回答:“当时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曹操大笑,原谅了陈琳。
骆宾王的运气显然没有陈琳那么好,徐敬业起兵两个月后,义军与朝廷军队在扬州城下阿溪决战,全军覆没。当晚,徐敬业与部下准备连夜奔赴润州,逃往高丽,部下王那相反叛,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死,将头颅献给朝廷,骆宾王也在其中。可是,张鷟的《朝野佥载》中却说骆宾王是投江而死,《新唐书》中则干脆说骆宾王“亡命不知所之”。孟棨的《本事诗》中更是有鼻子有眼地说当时义军失败,徐敬业和骆宾王逃亡,官军主帅害怕失去徐敬业和骆宾王不好向朝廷交差,于是抓了两个长相和他们相似的人杀了,把首级献给了朝廷。后来虽然知道了他们的下落,但害怕被追究欺君之罪,也不敢抓捕他们。之后徐敬业在衡山出家,九十多岁才去世;骆宾王也出家了,遍游名山,后来去了灵隐寺。《本事诗》中还记载了宋之问在灵隐寺得到骆宾王帮助写出《灵隐寺》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多半是虚构的,因为宋之问和骆宾王曾经是熟识的好友,骆宾王曾经写过《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在兖州饯宋五》赠给宋之问,如果他们在灵隐寺相见,宋之问不可能不认识骆宾王。
人们编造出这个故事,也许,是出于对宋之问的鄙视,也许是出于对骆宾王的同情,希望用这个虚构的故事聊以表达对骆宾王这个天才陨落的遗憾。其实,这个故事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诗人的生命与常人是不一样的,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融进了自己的作品里,所以他们的精神也就一直留在了这些美丽的诗句中。当后人翻开书页,随着诗句欢笑、喜悦、悲哀、哭泣的时候,诗人就在诗句背后,注视着这些借助诗句的力量与自己心灵相通的陌生人,诗人便在诗句中复活,在诵读声中复活。诗人不死,或者说已经无关生死,因为,他们生存的那个世界有一个名字——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