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感官无法触达的世界:古希腊哲学的认识论(3)

这就是说,在获得第一个知识的时候,美诺所提出的问题仍然是有效的。这个悖论因此成了令当时的人们大为苦恼的问题,于是像柏拉图这样的哲学家就必须把认识论作为正式的思考对象,并去回答人究竟为什么能从一无所知的状态获得第一个知识。

很显然,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一无所知只是灵魂的遗忘状态,人获得新知识在本质上是对旧知识的回忆。深信灵魂转世的毕达哥拉斯就宣称自己记着前世的诸多事情。灵魂回忆说就这样把一个维度内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另一个维度内已知的知识,从而回避了说明第一次求知如何进行的问题。之所以说“回避”,是因为在另一个维度内,灵魂仍然面临着如何求知的问题,只是灵魂和人不一样,不能设想灵魂也需要求知,至少柏拉图认为灵魂天生就掌握了真知。

在这样的论述下,柏拉图实际上偷偷改变了游戏规则,把认识论变成了记忆论。不过即使如此,他仍然需要回答,人通过什么方式来唤起对知识的记忆。和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这些灵魂论者一样,柏拉图也认为灵魂需要被净化,这个净化的过程就是让灵魂回忆自身的过程。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具有三种品质:理性、激情和欲望。当理性主导灵魂时,知识便能够被再认知;当欲望统治灵魂时,灵魂会受到损害,知识也无法被回忆。由于欲望是和肉体结合最紧密的性质,人只有努力摆脱肉体的束缚才能彻底地净化灵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说灵魂回忆就是练习死亡,而哲学家是唯一不怕死的人,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当肉体消散时,灵魂才能彻底发挥理性的作用。

当然,这不是说在肉体尚存时,我们无法获得知识,而是说由于理性常常受欲望的牵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获得的知识是有瑕疵的。对于这种知识,柏拉图称之为“信念”,比如社交媒体上作为流行观点的那些养生秘诀,便是信念的代表。柏拉图认为,在信念阶段,灵魂还没有彻底回忆起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一说起“本质”这个概念,我们就能猜到,在柏拉图心中,灵魂原本拥有的知识一定与各种事物的“理型”相关,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目前学界对于在柏拉图思想中,知识与信念是兼容的还是相异的存在不同的意见。放下这些最前沿的争论,光就灵魂回忆说本身来看,柏拉图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认识问题的思路。但是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早已脱离了灵魂信仰的语境,所以柏拉图的这个思路并不能使我们觉得问题被彻底解决了。于是,我有必要介绍当时解决认识论的另外一种思路。

就在柏拉图去世几年后,爱琴海东部的萨摩斯岛上诞生了一个叫伊壁鸠鲁的男孩。长大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学派。由于他只在自己的庭院中活动,所以他被称为“花园哲学家”。他庭院的入口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陌生人,你会在这里过上舒服的生活,因为快乐在此乃是至善之事。追求快乐的伊壁鸠鲁直到今天,仍经常被误认为是享乐主义的代言人。实际上恰恰相反,他严格区分了强烈而动态的快乐与平和而静态的快乐,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是因为他注意到,就前者来说,像性欲、名利欲等被满足的时候,虽然有刺激的快感产生,但人们永远得不到满足,因而陷入痛苦之中;只有平和的快乐才能使人没有痛苦,且长久地处于“宁静”的状态。

伊壁鸠鲁的快乐观与他的认识论相关。他认为,正如你我时时刻刻都能验证的那样,人能够感觉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事实,而人之所以能够感觉,正是由于身体内的灵魂发挥了作用。但这个灵魂并没有与宙斯同游的辉煌过去,它和肉体一样,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只不过构成灵魂的原子更加精细而已。

很明显,伊壁鸠鲁的观点深受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影响。在原子论的观点下,伊壁鸠鲁并不承认灵魂转世。他认为,如果由原子构成的身体在人死亡之后就消散了,由原子构成的灵魂同样不可能独立存在。毕竟,有灵魂就会有感觉,但我们从未听人说过“死之后的感觉”,所以人死之后,灵魂也会随之湮灭。灵魂湮灭意味着“我”不存在了,所以死亡是一件与“我”无关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伊壁鸠鲁与练习死亡的柏拉图对灵魂的看法不同,但二者都在自己的立场上对消除死亡的恐惧做了理论上的努力。

由于伊壁鸠鲁不相信灵魂转世,所以他必须在灵魂回忆说之外,构创一种新的理论来回答人如何产生认识,尤其是美诺悖论中“人如何获得第一个知识”的问题。他的观点是,知识是在感觉的不断积累中形成的,即使是“第一个知识”,也需要在实际经验中凭借着多次感觉而形成。比如,当一个人第一次看到体形硕大且长着两只角、一边吃草一边哞哞叫的动物时,他会通过感官对其形成一种印象。当这个人以后再看到类似动物产生新的印象时,他会调动起心中已有的印象与之比较,如果符合,便把这些印象所对应的外在事物归为一类,然后给它起一个名字:牛。这样,这个人就获得了关于牛的知识:牛吃草,牛有两只角,等等。

换句话说,伊壁鸠鲁认为,在人获得“第一个知识”之前,虽然没有知识储备,但是具有感觉储备。因为人时时刻刻都在感觉之中,这些感觉都会留下印记。值得注意的是,被留下的印记不再是单纯的感觉,而是人动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形成的可以长久存在的知觉。伊壁鸠鲁特别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知觉:prolepsis。国内有不少论著把这个词翻译成“预见”。但这个翻译会让人误会prolepsis与对未来的预测有关。所以,请允许我根据它本有的意思,使用“储觉”这个翻译。

储觉是伊壁鸠鲁回答人如何获得知识的核心概念。围绕储觉,我们可以把他的认识论整理成以下两点。

第一,伊壁鸠鲁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这就意味着,他坚信即使有时会出现偏差,感觉总体上还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相对真实的信息。感觉的对象是事物的各种属性,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属性并不能反映事物的实质。伊壁鸠鲁却不承认事物背后还有真正的实质存在,他认为人通过各种感觉的累积已经可以充分了解一个事物,在属性之外设立一个独立的理型或实体是多此一举的。进一步,对于苏格拉底所沉迷的辩证法,伊壁鸠鲁也认为是多余的,因为名称足以让人认识一个事物,再通过各种辩论得出定义的做法是不必要的。

第二,储觉作为一种被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它预设着某种能力,即把各种当下的感觉加工成一个可以长久保留的知觉。这说明储觉与感觉的联系是,前者的形成要以后者为基础;储觉与感觉的差异是,前者是间接的、稳定的,而后者是直接的、变动的。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对鲜红的苹果形成储觉,那他一定见过苹果。即使实际中的苹果会腐烂变质,但在这个人的头脑中,苹果仍然是新鲜的样子。

不过到这里为止,储觉行使的似乎只是一种原封不动的保留能力,即它像彩色复印机一样,把我们看到的一切复印在脑海中。但是在伊壁鸠鲁的描述中,储觉在脑海中留下的显然不是一比一还原现实的模仿品,而是经过提炼的加工品。提炼的目的是让被保留的对象凸显出某些重要的性质,这样在下次遇到同类事物时,储觉就会根据这些性质做出判断,认定它们是相同的事物。这说明,除了保留能力,储觉最起码还具备提炼与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