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觉悟世间的虚妄不实:佛教的认识论(4)

我们只知道,慧能在接受衣钵后当晚就动身前往南方,一躲就是十五年。而这十五年中,继承衣钵失败的神秀在北方声名大噪,一度被尊为国师。于是,神秀所传之禅门被称为“北宗”;与之相对,躲在南方的慧能所传之禅门,被称为“南宗”。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认为,迫害慧能的大概就是在国都有通天之能的神秀。不过也有人怀疑,慧能被迫害的情节是其弟子杜撰的,其目的是攻击神秀这一脉的传承。无论孰是孰非,从结果来看,南北禅宗经过一段时间的对立后,南宗取得了正统位置。这就是为什么今天一提起禅宗,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慧能。

慧能独创的思想确实为佛教义理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顿悟说确实独辟蹊径地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认识状态,与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识路径不同,顿悟强调的是在瞬间获得根本的理解,而不需要接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这样的观点之下,人的感受能力与分析能力反倒成为认识真理的障碍,这点与道家的认识论有些相似。

事实上,寻找道家与禅宗的共同之处,一直都是学术界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这种比较虽然能够带来对思想史的新理解,但仅就认识论本身看,老庄反对的只是感官欲望,对于语言文字的反对没有禅宗那么绝对。更重要的一点是,道家认为不发动感官欲望,常守清净之心,自然就会获得对“道”的终极认识,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禅宗主张的是瞬间的顿悟。后者不仅仅是放弃语言文字和惯常思维那么简单,它还需要在某个特殊的场景中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尽管禅宗对顿悟有一套“当头棒喝”般的流程,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能因此顿悟的人着实不多。也许后来禅门僧人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对顿悟的坚持也开始松动,并形成了一个综合渐修与顿悟的认识观。说到这个观点的形成,就不得不提韩国曹溪宗的开山祖师知讷大师。

知讷大师是高丽时代中期的僧人,他敏锐地看到了禅宗的修行方法并不能给予大多数修行之人多大的信心,于是改良了顿悟说。在知讷版本的顿悟说中,顿悟不是一次性的神秘体验,而是分阶段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渐修的帮助。具体说来,知讷认为要真正领悟佛法一共有三步:第一步是解悟,它是顿悟的一种初级形态,指认识到自己与佛在本性上是一致的;第二步是渐修,知讷认为,人即使有了解悟也不能去除一切烦恼,还要慢慢地通过参究一些问题来逐渐加深自己的理解;第三步是证悟,是指通过渐修达到了对佛法的彻底领悟。

在知讷的这个理论下,顿悟与渐修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他虽然仍然主张对佛性的获得需要某种超越经验的飞跃式认识,但同时也认为这种认识的实现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知讷的认识论使得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传至朝鲜半岛的佛教在某种意义上又重新回到了印度佛教的轨道中——既要求有认识上的长久修持,又要求能够超越普通的认识达到对真理的直接领悟。不过,这种融合了渐修与顿悟的回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禅宗完全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参佛方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使不是佛教徒的人明白究竟如何达到认识上的关键环节,比如,如何从渐修中达到证悟。这其实不是知讷的问题,而是佛教认识论一直存在的问题,甚至是整个东方认识论的问题。

从以上儒、道、释三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知道东方认识论有以下四点特征:

第一,不强调经验认识。在西方的认识论中,感觉是获得信息的必经之路,即使是与经验派唱对手戏的唯理派也不能完全抹杀经验的作用。但是在东方,通过感官进行的经验认识则往往被视为阻碍人们获得真知的负面因素。

第二,由于不强调经验认识,东方的认识论很顺利地完成了一种转向,即从对万物的考察转为向内的、对自身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是照着镜子检查自己脸上多了几个青春痘,而是特指对人的精神实质的洞察。当然,对于人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儒、释、道三家的回答是不同的。儒家认为是天赋的道德能力,道家认为是人存在之初那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佛教认为是觉悟世间一切虚妄不实的佛性。

第三,从儒、释、道三家对人的精神实质的判定能看出,东方认识论的目的并不是探究认识过程本身,而是要借助对认识的讨论指出各自理论的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对儒家来说是道德,对道家来说是自然状态,对佛教来说是对虚幻世俗的解脱。换句话说,讨论东方的认识论,到最后一定与认识论无关。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因为认识论作为一种问题意识虽然可以被东西方共同拥有,但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领域,则是西方人的私有品。东方人在古代由于没有对这个领域产生过专门研究的意识,在构造思想理论上常常溢出边界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由于对认识的讨论最后超出了认识本身,所以东方认识论的理论结构的最关键一步往往是超越经验感知而无法使人通过惯常思维理解的精神活动。比如:我们不知道具有了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后,如何过渡到对万物的正确认识;我们不知道怎么才能返回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的状态,也不知道这种状态中万物如何向我们显露自身;我们更不知道自我意识在认识到自己具有成佛的种子之后,究竟如何彻底获得阿赖耶识,更不用说我们无法知道顿悟究竟怎样进行了。

东方认识论的最后一环要求的是一种反认识的能力,即与真理直接契合的神秘飞跃。这种要求在我看来,也成了东西方认识论的最大差异:东方认识论试图挑战的是人存在方式的极限。夸张一点说,东方认识论及其连接的哲学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是让“人”成为“非人”,这也是为什么在东方的思想中会用“圣”“佛”这些概念来称呼完成了认识的终极目标的人。

小结

到这里为止,我们用了长篇幅的两章谈论了哲学上的认识论。虽然中西方认识论远不止上述这些内容,但是我们仍能通过这两章大致了解哲学是如何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阐述的。

无论你此刻掌握了多少关于认识论的知识,我都要提醒你,先不要得意,不要忘了我们一头扎进认识论的目的是什么——寻找哲学对世界的双重认识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当我们试图从未知的世界中找到更加真实的、更加本质的、更加有决定作用的东西时,这种寻找就从各个方面构成了哲学。最开始,我们问的是“万物从哪里来?”“是什么构成了世界?”于是,有了对本原与本质的探讨。后来,我们又对自己如何能够认识本原与本质,或者说如何能获得有关本原、本质乃至一切事物的知识产生了疑问,于是才有了认识论的出现。